中新網12月11日電 “從2010年到2014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在全國醫院總數的占比由33.8%增加到48.5%,將近增長了15%,比例還是很高的。”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熊煌今日在例行發布會上作出如上表述。
國家衛計委今天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活動有關進展和成效。
有記者問:有私立醫院的負責人提出,目前一些公立醫院的規模還在擴大,多少也制約和影響了他們的發展,包括購置設置的成本高,無法實現醫保等問題。對此國家衛計委有什么措施來保障私立醫院能夠和公立醫院進行公平競爭?醫保的覆蓋問題是否很難解決?
熊煌回應,從深化醫改以來,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辦醫,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利好政策,從醫療衛生資源規劃布局、大型設備購置、土地稅收價格、醫保定點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從進一步放寬準入、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資源流動和共享、優化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細化的政策措施。
他指出,關于醫保定點的問題,在文件中明確基本醫療保險,在確定定點醫療機構時,對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要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允許不同所有制性質、不同經營性質和級別的醫療機構自愿申請承擔醫保定點服務,開展公平競爭。
另外,衛計委也將非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的范圍,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管理方面要給予同等的對待。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臺激發了社會辦醫的熱情,促進了社會辦醫的快速發展。
“從2010年到2014年,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在全國醫院總數的占比由33.8%增加到48.5%,將近增長了15%,比例還是很高的。”熊煌說。
另外,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和診療人次也分別由2010年占總數的11%和8.1%,增長到了2014年占總數的17%和11%。
熊煌指出,下一步將堅持問題導向,扶持與監管并重,積極發揮社會辦醫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將繼續與有關部門協調,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著力消除阻礙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障礙,努力實現準入、運營和監管等方面的政策平等,解決好“玻璃門”、“彈簧門”的問題;另外也要加強對社會辦醫療機構醫療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