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總理第二十次定期會晤舉行 達成能源、高科技等合作協議超30個
中俄總理第二十次定期會晤17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共同主持本次會晤。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密集磋商,中俄最終在能源、投資、金融、高科技等領域達成多項合作共識。會晤結束后,兩國總理共同簽署了《中俄總理第二十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并見證了超過30個合作文件的簽署。以下是本臺記者翟磊的詳細報道。
今年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建立20周年,這一機制對推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同樣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俄兩國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在當天的會晤中,兩國總理不約而同都提到中俄需要攜手合作提振信心。李克強總理說,
“我們都認為,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不利局面,中俄兩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應當向外界共同釋放提振世界經濟的明確信號,以增強各自的信心。”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則表示,為了應對世界經濟下行的挑戰,俄中應當共同努力找到雙方新的合作模式和方向。在兩國總理率領各自的團隊經過小范圍、大范圍會談、磋商之后,一些列合作文件最終達成。
中俄兩國當天簽署的合作文件涉及能源、投資、金融、高科技、海關、質檢、教育、旅游等諸多領域。李克強總理表示,盡管今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用美元計算有所下降,但中俄務實合作頂住了下行壓力,呈現出新的亮點和增長點。李克強說,
“中俄雙方在能源領域上下游合作,在裝備合作,在高科技領域合作,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合作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中俄雙方都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我們的貿易和投資結構也在呈現調整。我們雖然面臨一些新的挑戰,但我們感受到經貿領域的結構調整潛力巨大,中俄雙方在投資、經貿合作方面正在培育新亮點。”
李克強表示,中方愿同俄方共同努力,發揮相互投資的引擎作用,把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作為新的增長點,落實好重點合作項目,促進雙向投資便利化,提高投資活力,深化能源資源、財政金融、航空航天、農業、軍事技術等領域合作,為中俄務實合作提質增量。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則指出,20年實踐表明,俄中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務實高效,俄方愿同中方共同制定未來合作規劃。他說,
“我們在重點領域達成很多共識,在能源項目方面,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原油的規模將繼續增加。在天然氣方面,我們將繼續建設東線天然氣管道,兩國企業還將繼續商談西線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俄中兩國還有許多新的項目,包括新能源領域以及第三方市場的合作項目,還有在亞馬爾半島的液化氣項目。雙方有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想法和倡議可以轉化為合作協議。這些協議將本著互利共贏,通過一攬子方式來進行。”
梅德韋杰夫說,本次總理定期會晤取得積極成果,俄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探索合作契合點、增長點和突破點。他特別提到兩國在農業合作方面的潛力。
“今天我們作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就是兩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中國是人口最多國家,俄羅斯擁有世界耕地10%,一旦我們結合這兩個潛力就會形成全新合力。兩國有關部門和企業之間也簽署了該領域的合作文件。”
在會晤中,中俄總理還同意深化兩國人文交流,雙方將在成功舉辦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基礎上,籌劃和落實好明年中俄媒體交流年各項活動。(記者 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