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闞楓)“我們老說把權力關在籠子里,籠子在哪?誰拿的鑰匙?這就要求權力運行平臺要公開,所有的權力只有在公開情況下才能透明公正。”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劉軍24日在北京表示。
12月24日,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和商務印書館在北京共同舉行《中國改革與發展熱點問題研究(2016)》新書發布會。發布會現場,諸多專家學者就“十三五”時期,中國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展開探討。
在論及政府的簡政放權問題時,劉軍建議利用電子政務,推動政府決策的“規劃圖”落地為“施工圖”。
自2013年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抓手的簡政放權備受輿論矚目。近三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中國政府大幅度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諸如“中梗阻”凸顯,“奇葩證明”屢禁不絕,審批流程不透明等等,簡政放權改革中的新問題也開始被輿論聚焦。
在24日發布的這本新書中,劉軍關于“十三五”時期,中國政府簡政放權問題的論述文章也被收錄。文章中,劉軍建議以權力全程上網辦理為途徑,推動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
劉軍在文章中表示,在編制行政權力流程圖的基礎上,要實現所有權力事項全程網上辦理,未上網辦理的權力事項一律不得行使,真正將所有權力運行納入“閉環管理”。
“比如辦理一個行政審批事項,受理申請的是各級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員,各部門的具體辦事人員只能通過電腦系統按照約定的流程辦理,如果有人離開電腦操作,最終結果將無法從系統中輸出,而且系統會自動報警,從而避免權力的‘體外循環’。”劉軍舉例稱。
此外,他還建議,權力運行的“電子足跡”要全程留痕。權力運行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每個崗位、每個工作人員操作的時間和內容均由計算機記錄在案,杜絕將網上辦理變為事后登記,實現權力運行全過程在網上可查可控,避免人為因素干擾,有效遏制權力濫用。
“現在你看不到權力的運行過程,他都在一個個部門的屋子里面,在每一個‘處’里面,這種情況下,你怎么可能知道權力運行合理不合理?”在新書發布會上的研討中,劉軍這樣解釋。
劉軍說,權力所有走過的地方都應留存“電子痕跡”,每個人辦理的時限、收的費用,包括各種材料,每個部門提供的時間都精確到分和秒,最后,這種“痕跡數據”推送到一個平臺上來,監管部門才有監管的依據。
劉軍表示,經過近幾年的持續推進,以電子政務為基礎的“行權平臺”正逐步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和落地措施。
他表示,通過電子政務手段摸清權力底數,公開了權力運行軌跡,固化了行政權力運行流程,行政審批從“人際關系”變為“人機關系”,對權力行使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全程留痕、全程監督,并限時辦結,斬斷了權力尋租、滋生腐敗等利益鏈條,切實把權力關進透明的“電子籠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