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曾鼐)近期,全球多地發生強震。19日,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非天然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非天然地震是由于塌陷、暴雨、人為活動等原因導致的,非天然地震不會導致天然地震;本次地震也與近期多發的全球地震“完全掛不上鉤”。
專家解讀2.7級“非天然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的消息,4月19日01時10分在北京房山區(塌陷)(北緯39.91度,東經115.75度)發生2.7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隨后北京市房山區政府回應稱,此次地震發生地位于房山區大安山鄉,經北京地震局核實,此次地震屬非天然地震;截至上午8時,大安山鄉所轄8個村未發現塌陷與人員傷亡。
何為非天然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指出,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是由于地殼的構造運動造成的,非天然地震是由于塌陷、暴雨、人為等原因造成的;例如2015年12月,山東平邑縣的石膏礦垮塌事件、廣西鳳山大暴雨造成的災害,均屬于非天然地震。
非天然地震與天然地震有何關系?蔣海昆稱,非天然地震頻發,可能會造成地質災害,但不會引發天然地震,因為非天然地震只是對地表淺層有影響。他說,但如果一個大區域的動力場發生改變,會導致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質發生,比如由于礦井受到重力不均,會容易引發坍塌。
針對北京房山“非天然地震”的原因,19日中午,北京市房山區政府官方微博發文表示,此次事件發生地隸屬京煤集團北京昊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安山煤礦。據該公司稱,此次事件屬于大安山煤礦井下采空區上覆巖層運動導致的礦震,地面、井下均有震感。
全球強震連發“歷史上不罕見” 莫緊張
縱觀全球,近期似乎進入“震動模式”。近一周,多國發生有感地震:4月17日,厄瓜多爾沿海地區發生7.8級地震;4月16日,日本九州島發生里氏7.3級地震;4月14日,日本熊本縣發生6.5級地震;4月14日,菲律賓5.9級強震;4月13日,緬甸西北部發生6.8級地震……今年3月以來,全球已發生5次7級以上地震。
全球“震動”,是否對北京此次“礦震”造成了影響?
“完全掛不上鉤”。蔣海昆表示,北京房山的坍塌事件太局部、太小了,和近期全球多起地震沒有關聯。
針對全球震感增強,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認為“也并不罕見”
根據統計,4月10日到現在不到8天的時間內,全球連續發生了4次7級以上地震。自1900年以來這種在8天之內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的情況,曾經出現過37次。
潘懷文強調,當前這種強震連發的態勢對中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不要為這個事情過度擔心,認為是否這一組地震的發生就標志著進入了一個地震非常活躍的時段,以至于今后還會有大量的更大地震的發生;這樣一種擔心沒有必要存在。”
蔣海昆分析,從2004年到現在這十幾年的時間內,全球進入了8級以上巨大地震相對活躍的時段。但他強調,所謂的活躍不活躍,是個相對的概念,不能簡單的從頻發等概念去理解。
據介紹,這個相對活躍的時段,是從上世紀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比較差異來看的,并未有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最近這10幾年地震活動的特征和上個世紀上半葉地震活動的特征相類似,有很多8級以上的地震發生。而在上世紀下半段,在1964年以后直至2004年,全球發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頻次明顯減少,沒有發現有8.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記錄。所以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活動特征。
北京等大城市建筑至少抗6級地震
資料顯示,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臺灣省、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其中,受華北地震區影響的京津冀首都圈,由于人口稠密,備受關注。
京津冀地區抗震能力如何?蔣海昆介紹,北京等中國大城市,建筑抗震設防烈度都比較高,像6級地震絕對不會發生“房子大面積倒塌壓死人”的現象。
不過他也強調“風險還是存在的”。據介紹,抗震風險主要在中國農村地區,建筑質量有待提高;如果發生地震等災害,大城市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混亂,如電影院發生踩踏事故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