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5月3日電(張俊)“中國IC之都”、“中國聲谷”、“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安徽省會合肥緊緊圍繞科教資源,正在走出一條中國中西部城市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之路。
中國政府網3日發布《國務院關于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國務院原則同意《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合肥被定位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其中,科研教育和現代制造業兩座基地對于合肥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意味“十三五”期間,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創新產業將成為合肥經濟新引擎。
據安徽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合肥新型顯示、機器人已被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量子通信、生物醫藥等產業在國內形成了一定領先優勢。截至“十二五”末,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2788.8億元人民幣,年均保持30%的增速。
除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合肥還謀劃了一批“高大上”的科研計劃。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表示,合肥將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加快推進國家量子中心、超導核聚變工程、空地一體化網絡、國家級聯合微電子中心、中俄超導質子研究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創新平臺等“六大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十大協同創新平臺運行機制。
記者發現,合肥在長三角城市圈的競爭中有著自己獨特的科研優勢,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一批創新團隊和人才正忙著項目研發,他們有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的是海外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負責人,在合肥濃厚的科研氛圍下,紛紛在此創新創業。對此,安徽省云計算產業促進會秘書長吳鑫坤表示,與沿海城市財力主導的產業發展相比,合肥更突出的是智力資源。
安徽在創新人才的引進上也不惜余力。根據已出臺的《合肥市進一步扶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實施意見》,合肥將在2016年起用5年時間,面向國內外引進200個左右高層次人才團隊來合肥創新創業,符合支持條件的,將給予300萬元到2000萬元不等的天使投資基金或創業引導基金支持;對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將給予最低30萬元、最高300萬元資助。
“創新是一條‘沉默者的長跑路’,是一條‘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一旦停下就會被趕超。”吳存榮表示,合肥將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把創新發展的道路走得更寬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