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治理中國·基層治理實踐與展望(2016)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闞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對象和范圍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區和社群正在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場域’。”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這樣分析。
5月25日,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治理中國·基層治理實踐與展望(2016)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討當前中國基層治理的諸多課題。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并提出“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又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何理解當前中國的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上述論壇上,專家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房寧在研討會上分析,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經濟快速發現的同時,中國社會結構也經歷了巨大變化,當前中國的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的“場域”正在深刻變化。
“這里的‘場域’是個抽象概念,主要指社會治理對象所存在的時空。”房寧說,過去,中國基層治理的范圍主要是針對因工作聯系建立起的“場域”,例如城市中的工廠、機關、學校以及農村中的人民公社等,但是改革開放之后,原本的社會治理的“場域”已被社會發展所顛覆。
房寧說,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基層治理的體系相對穩定,例如,農村的人民公社都是成建制發展,全國范圍內的公社基本都一樣,基層治理的模式大致相同,城市中的各個機關單位的治理模式也大都一致。但是,市場經濟時代,過去的那種單一結構不存在了,多元化的社會中,原有的社會治理體系被打亂。
房寧分析,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社會中的城鄉、地域等等,社會流動性不大,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流動性速度提高,這也是中國基層治理“場域”變化重要因素之一。在社會結構多元化、社會流動性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開始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這更加大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難度。
傳統的基層治理“場域”已不再,那么,新的“場域”到底在哪?
房寧說,目前來看,中國基層治理的“新場域”主要的著力點在社區和社群。社區就是居住地,無論社會多么多樣化,社會流動性多么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對穩定的存在就是社區;社群主要是指網絡時代,打破職業邊界、地域邊界形成的新型的人文共同體,例如自行車協會、跑團、志愿者組織等等。
“社區和社群的治理,可以說是中國當前基層治理的‘龍頭’,‘場域’改變了,如果再用以往的治理方式進行操作自然無法奏效。”房寧說,認識這種“場域”的變化趨勢是當前研究中國基層治理諸多課題的大前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