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憑祥11月3日電 題:孫中山與友誼關:昔日反清起義地,今成國際大通道
中新社記者 楊陳 蔣雪林
秋天的廣西憑祥市友誼關(古稱鎮南關),游人如織。此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109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指揮發動鎮南關起義,親自在此打響反清第一炮。如今,硝煙散盡,這座古老的關樓已成為中國4A級旅游景區。
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中新社記者日前到訪了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關口,探尋孫中山與友誼關的深厚淵源。
從憑祥市出發,往南行18公里即到友誼關。位于友誼關西側的金雞山,海拔511米。從山腳往上看,山勢險峻,巍峨矗立,山周圍全是懸崖峭壁,威武天成。中法戰爭后,清朝戍邊將領蘇元春派部將馬盛治于金雞山上營造了三座炮臺,炮臺上被風雨銹化的古炮,似乎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這里曾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這里就是孫中山當年發動鎮南關起義的地方。”憑祥市博物館原館長馬赤農站在金雞山的鎮北炮臺上告訴中新社記者,1907年12月3日,孫中山與黃興等從越南河內乘火車赴同登,當晚從越南境內順著軟梯爬上金雞山,抵達起義軍此前已經占領的鎮北炮臺。
登上鎮北炮臺遠眺,山腳下友誼關關口車水馬龍,四周物流園區、廠房及貿易互市點建設熱火朝天,沒有了戰火紛飛的蹤影。
炮臺上,一門略帶銹跡的克虜伯大炮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109年前孫中山先生親自將炮彈推上膛轟向清軍大營的時刻。
“根據史料記載,1907年12月4日,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這里,親自發炮攻擊清軍,直接擊中了清軍位于友誼關北側的鳳尾山大本營,擊斃了62名清軍。”馬赤農站上大炮射擊位,手扶著操縱器說道。
馬赤農介紹,經過7天激戰,雖然鎮南關起義以失敗告終,但這卻是孫中山一生反清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親臨前線并親自指揮的戰斗。“它為后來革命成功積累了寶貴經驗。”
談及發動鎮南關起義的原因,廣西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黃錚認為,除此地戰略地位重要外,這也與兩國源遠流長的友好情誼關系密切。
“越南和中國,從民主革命時期就相互幫助,友誼淵源很深,到胡志明領導的越南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民眾更是給予其很大支援。兩國應該珍視這段歷史,發展雙邊經貿。”黃錚說。
如今,槍炮之聲遠去,古老的友誼關依舊見證著中越友誼。作為老憑祥人,馬赤農深刻地了解中越邊境的變化。關樓周圍,曾經密布的叢林山頭已被開辟成寬闊的中越經貿大通道。友誼關口岸處,中越商貿貨車、旅游大巴等往來不斷,排隊等候過關的隊伍綿延數百米,場面壯觀。憑祥已成為中國通往越南乃至東盟國家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
據憑祥市商務局官員韋少美介紹,2015年憑祥外貿進出口總值完成104.72億美元,占廣西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0.43%。此外,憑祥邊境貿易躍居中國邊境各市首位,水果進出口貿易躍居“中國第一”。
在鳳尾山下,占地630畝的憑祥市邊境貿易貨物監管中心已投入使用。韋少美介紹,該中心集外貿交易、倉儲物流、國檢通關于一體,直接與中越邊境線上最大的邊民互市貿易點憑祥市浦寨邊境貿易區相連,大幅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貿易成本。
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葉盛介紹,目前友誼關方圓一公里范圍內,中國一側,已成為憑祥保稅區,越南一方,已成為友誼口岸經濟區。今年8月,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批復,成為中國第7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
如今,被風雨銹化的古炮仍佇立在金雞山頂,向后人訴說著孫中山反清民主革命的義舉,默默守望著中越雙邊關系的不斷改善,守望著中越邊境的歷史變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