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通遼9月29日電 題:科爾沁沙地居民:親歷滄海桑田
作者 馬知遠 李愛平
秋天本該是收獲的季節,但在科爾沁沙地腹地生活的農牧民們,卻只能對著黃沙望而嘆興。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希伯花嘎查20年前的景象。
錦繡海棠種植戶安鳳霞對今年的收成很滿意,最近一段時間,她都忙著與工人一起采摘水果,這些甘甜多汁的錦繡海棠將被打包發往中國各地,部分還將銷往海外。
此地往南125公里,科爾沁左翼后旗努古斯臺嘎查村民春梅家中的580畝地沙化嚴重,一家6口人沒有穩定收入。

“家里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要用錢,上有老下有小的,外出打工也去不了,掙不了錢。”春梅回憶過往時說。
這樣的窘境在2014年被打破,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啟動,春梅將沙化嚴重的土地流轉給國有林場,流轉補償款用來養牛。丈夫也加入生態護林員行列,沙地上栽種的松樹成了他們家的“綠色銀行”。通過各項生態扶貧措施,如今春梅一家年收入已超過12萬元(人民幣)。

談及今日生活,春梅笑著說:“現在每年養牛有收入,我丈夫當護林員也有收入,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也有錢花了。”
受困于貧瘠沙地的群眾擺脫往日窘境,昔日黃沙被植被覆蓋……長期關注當地生態建設的攝影師華維光是這一切的見證者之一。8年間,他深入沙地拍攝的次數連自己也數不清。

華維光在一片樟子松下接受記者采訪,他感慨地說:“從黃拍到綠,這就是我親身的感受。現在的拍攝用綠色做底色,很少能看到裸露的沙子了。”
翻開華維光的影集,從枯樹、沙丘、沙塵暴,到植樹、造林、尋沙難,這些不可復制的珍貴影像,就是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最好的見證。

官方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始對科爾沁沙地進行治理,近年來,沙地生態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綠進沙退成為常態。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境內,就有2475萬畝沙地得到有效治理,3000多個村屯得到全部綠化。而這些的背后,有著幾代林業人的辛勞付出。
今年54歲的朝克吐是其中一員,干了29年林業工作的他,談起科爾沁沙地生態建設如數家珍:鎖邊造林、織網治沙、生態修復……他都曾親力親為。
如今沙地變綠,朝克吐卻閑不下來,又將自己投入到研究林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的事業中。他告訴記者,自己不愿坐辦公室,走在這么多年親手栽種下的林木中,是最高興的事。
“29年時間,我們努力了,而且有成績了。我把自己的家鄉綠化好了,現在特別有成就感。”朝克吐與記者說著話,眼睛卻一直望著面前一大片綠色樹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