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0日電 題:走進一座館,穿行于濃縮的中共百年歷史之中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歷經近1000天,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近日正式竣工落成。這是一座永久性、綜合性的黨史展覽館,也是展示中國共產黨奮斗歷史的精神殿堂。人們穿行其中,了解一段濃縮的歷史,感受一份精神的傳承。
資料圖:藍天下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從一大會址復原場景到開國大典影像,從創辦經濟特區圖片到脫貧攻堅數據圖表……展廳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正通過2600余幅圖片和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第一次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
從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到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遍布中國各地的1600座革命紀念場館從不同時空維度,串聯起百年大黨走過的道路。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此前還沒有一座以黨史為主線、全景式展示黨奮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館。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人需要這樣一座精神家園,在奮斗歷史中汲取經驗智慧和前行力量。”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對于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具象化呈現,也將使外界更加直觀了解作為執政黨的中共如何帶領中國不斷在探索中前進。
據中國官方媒體披露,中共十九大閉幕后不久,中共中央即作出建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決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展館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多次聽取工作匯報,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明展覽館的意義和定位、功能和作用、內容和形式。
2018年4月,習近平在聽取展館建設方案的設計思路后明確指出,“建筑風格要莊重肅穆,具有殿堂般的儀式感;要與時俱進,別具一格,與目前的展館相比讓人眼睛一亮”。有評論稱,這一要求決定了這座紅色地標將兼具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特點。
如今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無論是從宏觀的風格還是微觀的細節,都透露出莊重與獨特的氣質。
外觀采用的傳統柱廊式結構,傳承中華建筑方正端莊、質樸大氣的傳統風格,細節造型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特征,內部結構符合時代對展館的功能要求,實現紀念性、傳承性與實用性的銜接。
這座記錄著百年大黨歲月的展覽館,在設計過程中也體現出傳承與延續的精神。
比如,經過數輪競爭選拔,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方案脫穎而出,成為展覽館的主設計單位,而這家與新中國同齡的設計院60多年前曾參與設計人民大會堂。
又如,曾在上世紀50年代參與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經典建筑設計的美術名家常沙娜,在耄耋之年再次“出山”,親自帶領團隊參與展館方案設計,為展覽館的藝術創作助力。
對此,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表示,展覽館是“物化”的歷史,精神的傳承卻是以“人”為載體。在設計施工上的傳承,體現出理念與精神的延續,為紅色地標增添了更加動人的故事。
外界還注意到,相比于外觀設計帶給參觀者的直觀感受,這座國家級展覽館在設計構思中傳遞出的寓意更加深遠。
——從空中俯瞰展館,整體呈現“工”字形,寓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展館東西兩面立有28根廊柱,象征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
——《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雕塑分別對應“四個偉大”主題,講述著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
——展館主題郵局啟用特殊郵編“100100”,不僅記錄著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落成于建黨100周年之際,也寓意著中國共產黨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勇往直前。
……
觀察人士認為,展覽館設計傳遞出的深刻寓意源自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總結。
而其中正在進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則濃墨重彩地反映中共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
“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流和本質。如今的展覽把已有的‘三史’擴充豐富為‘五史’,反映出百年黨史的主流和本質得到更全面的闡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表示,對黨史的系統總結清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不怕犧牲、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更加突出,這一全面的概述也將加深外界對于中國共產黨的了解。
人們常說,旅行者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最高效的方式是參觀博物館。對于海內外的觀察者而言,要了解具有百年歷史的政黨,這一方式或許同樣適用。步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穿行于濃縮的“立體”黨史之中,每一件展品都在講述著不凡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