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如何破解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記者21日獲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下稱:臨港新片區)率先啟動高校產教融合微專業、微課程跨校互選機制。
21日,臨港新片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推進會暨上海電機學院2025年產教融合大會(下稱:大會)舉行。大會集中發布產教融合“微專業”“微課程”、產教融合資源手冊、臨港青年科創基金三項創新舉措,并舉行多項校企簽約與平臺揭牌,推動產教融合從“點狀合作”向“系統化生態”邁進。一系列舉措充分展現了校企協同、多方聯動的合作實效。
記者了解到,2025年秋季學期起,上海市教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等聯合設立在上海電機學院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辦公室攜手區域各高校,首批推出5個產教融合“微專業”和10門產教融合“微課程”,緊密對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制造等臨港重點產業領域,由區域內高校聯合企業共同設計,采用“周五晚間+周末”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小而精”“實而新”的課程體系,縮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距離。此項工作還專門獲得臨港管委會專項經費的支持。
據悉,多所學校都拿出了本校服務臨港新片區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需求的“王牌”專業、“拳頭產品”。5個“微專業”分別是:上海海洋大學的“生物醫藥未來技術”、上海海事大學的“人工智能”、電力大學的“新能源汽車”、上海電機學院的“集成電路制造”和上海建橋學院的“國際財富管理與規劃”。10門“微課程”包括“基因藥物工程”“綠色電網與低碳系統”“集成電路制造工藝”等。
當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與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按照1:1比例共同出資,聯合設立首期規模為2000萬元的“臨港青年科創基金”(簡稱:基金)。基金將專項用于支持40周歲以下、在臨港開展科技類創業的青年人才。基金將延續“天使基金”的成熟模式,包括債權、股權及公益性資助,單個項目最高可達50萬元,為青年創業提供全鏈條支撐。此舉不僅回應了臨港科創城建設對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為臨港新業態領域注入了活力。
據悉,當日的大會聚焦“產教協同、融合賦能”,來自政府、16所高校及70余家企業的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協同育人新路徑。上海電機學院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建的“微專業”“微課程”,通過系統理論學習和不少于8學時的芯片制造工藝實踐,使學生快速掌握半導體器件制造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結業時可獲得校企雙證。校方表示,這一模式旨在通過靈活、精準的課程設置,縮短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距離,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高效匹配,《臨港新片區高校產教融合資源手冊(2025年)》(下稱:手冊)正式發布。該手冊整合16所在地辦學高校及科創平臺的資源,成為臨港產教融合的“全景圖譜”與“對接指南”。此舉將推動產教融合從“項目化推進”升級為“生態化運營”,助力高校科研能力與企業發展需求深度耦合。
大會同步舉行多項校企合作簽約,進一步夯實了產教融合的操作路徑。據悉,上海電機學院與企業簽署戰略協議,圍繞共建實驗室、人才培養基地等領域深化合作。此外,7家企業與學校簽約啟動定制化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合作項目,涵蓋飛機制造、半導體裝備等關鍵領域。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校企將共建“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院”“零碳動力系統研究院”,聚焦“AI+制造”領域的創新示范應用、國內燃氣輪機增效與智慧運維的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副主任苗挺表示,產教融合是臨港新片區打造國家試點核心示范區的關鍵支撐,未來將強化政策協同,構建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新范式。
上海電機學院院長龔思怡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激活政校企協同新動能;進一步重構學科專業戰略布局;進一步暢通科技攻關轉化鏈條,共建科研平臺與中試基地,拓寬“企業出題、校企共答”的產學研聯合科技攻關新通道;構建多層次產業師資隊伍,創新評價激勵體系,促進校企人才雙向流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