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1月22日電(楊志雄 韋怡)廣西南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1日舉行《南寧市賓陽炮龍文化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頒布施行新聞發布會,標志著千年民俗賓陽炮龍文化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新階段。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楊志雄 攝賓陽炮龍文化起源于北宋,底蘊深厚,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南寧市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作為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賓陽炮龍節以“炮聲不停、舞龍不止”的獨特形式,承載著民眾禳災祈福的美好愿景,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參與。
賓陽炮龍節被譽為“東方狂歡節”,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獲得“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2023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等稱號。賓陽縣積極推動“文化+體育+旅游+消費”融合發展,不斷拉長賓陽炮龍文化產業鏈,推動炮龍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圖為賓陽炮龍節活動現場(資料圖)。俞靖 攝南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均寧介紹,《規定》全文有二十二條,聚焦賓陽炮龍文化的保護、利用和發展,明確了賓陽炮龍文化的保護對象;明確了賓陽炮龍文化保護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尊重習俗、傳承發展和合理利用的工作原則,以形成強大保護合力;并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研究、收藏、展示、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保護。
《規定》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為確保賓陽炮龍文化展示展演活動安全有序,《規定》要求使用安全環保型煙花爆竹,明確劃定燃放區域和時間,同時建立大氣污染防控應急預案,實現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圖為賓陽炮龍節活動現場(資料圖)。俞靖 攝南寧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黃孝林說,《規定》的出臺,為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樹立了標桿、提供了范式。《規定》施行將為南寧市今后系統性地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營造更為有利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
據悉,下一步,南寧市將強化品牌戰略、深化文旅融合、拓寬傳承路徑、堅持綠色發展,實現文化保護與生態和諧統一。該市將深入開展“炮龍文化進校園”活動,建設炮龍文化展示館,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炮龍文化數字資源庫和線上體驗平臺,讓古老的炮龍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