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白領馬明昌通過打車軟件使用約租車(俗稱“專車”)上下班已近3個月,“車況好、干凈、態度好”是他這段期間的用戶體驗。
“專車”是打車軟件提供的實時叫車服務,官方規定只有正規出租車或汽車租賃公司的商用車,才能為乘客提供專車運營服務。如今引發爭議的,是官方禁止的私家車通過打車軟件或租賃公司,進入出租車市場“分一杯羹”。
盡管質疑聲不斷,但絲毫未能影響各類打車軟件“專車”業務在上海等地的日益火爆。運價高于出租車的互聯網專車受到市場青睞,一是其填補了目前出租車運能的不足,二是它在車容車貌和服務方面要優于出租車。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王蔚是個大忙人,經常出入各類機場的他挺喜歡專車服務。“專車的出現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短期內對出租車的確有影響,但這恰能倒逼出租車行業改革。”
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與王蔚一樣,也使用專車。在他看來,“專車”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種非顛覆性創新,其創新的機會源自大中城市傳統出租車行業運力不足與大量需求的矛盾。
長期關注上海出租車行業的上海市政協常委屠海鳴24日說,上海目前有約48000輛出租車,仍采用揚招模式,存在“高峰運能不足、低谷空駛率高”等問題,互聯網約車模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
但屠海鳴同時注意到,有的軟件平臺推出的專車其實魚龍混雜,其中不乏非法運營的私家車。他認為,私家車沒有運營資質,從事專車服務本質上就是“黑車”。“‘黑車’沒有營運執照,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理賠和乘客權益都無法得到保障。”
朱平豆是滴滴打車品牌公關部副總裁。在他看來,“只要配合完善的管理體系”,“專車比出租車更安全”,因為“專車實時監控往返程信息,同時價格透明”。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是專車發展的理論基礎,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交通紅利”,曾供職于百度公司的朱平豆十分看好專車未來市場前景,他的夢想是專車完全擠壓掉黑車,出租車司機的份子錢3年內能降一半。
53歲的出租車司機劉師傅告訴記者,如果高額份子錢不改,專車合法化后,他會毫不猶豫會改開專車。此前一直擔憂牌照問題的他,而今已能熟練操作各類打車軟件,“為今后做點準備”。
“通過正常途徑打不到車,一部分消費者只能購買高價高規格的出行方式,這類人數眾多,屬于無奈之舉”,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費一文當天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另一類“人數有限”的消費者是希望得到好的服務,提高出行品質。
費一文的觀點是,兩種類型的消費在專車送券的攻勢下急劇放大,都反映出各類消費者對現有出租汽車行業的不滿意。他建議官方應首先明確出租汽車行業地位,其次是統一行業規范標準,最終開放牌照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