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出租車改革方案征求意見今天結束,交通運輸部提出要讓“專車”推動傳統出租車改革。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觀點:以更充分的市場競爭決定出租車行業的未來。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引發廣泛關注的出租車改革方案,今天結束征求意見。兩天前,交通運輸部就征求意見過程中比較集中的意見和建議再次召開專家座談會,邀請21位交通規劃、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專家討論,并基本形成了四點結論:專車與傳統出租車在本質上相同;政府及時對這種新業態監管符合上位法規定;專車車輛和駕駛員必須具有相應資質;中央立法的同時鼓勵地方試點更有利于專車有序發展。
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研究機構的8位勞動法專家學者聯名向交通運輸部提交建議,認為專車改革方案中要求“平臺與駕駛員簽訂勞動合同”的內容與《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不符,應做修改。而北大法學院與中國政法大學聯合發布的十條修改意見,則建議確定三年改革過渡期,取消專車準入,全面市場化。
將來自社會各界的反饋歸納一下,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交通運輸部需不需要制定強制性政策,二是專車該不該監管以及如何監管,三是傳統出租車改革與專車監管孰先孰后才有利于新老業態融合。對于這些問題,從不同視角審視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出租車改革,涉及公眾利益、傳統利益格局、城市交通承載能力、地方稅費等方方面面,所以說這是各方利益的博弈。我們期待,出租車行業改革能以“互聯網+”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樹立法治思維,以人為本,統籌兼顧,通過“增量帶動存量改革、細分市場提升運輸服務”,滿足人們群眾個性化出行需求,確保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對此,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和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副理事長蘇暉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您使用打車軟件的感受是什么?
羅磊:第一感覺是便捷,省去了等待的時間,特別是在天氣不好的時候避免了皮肉之苦。第二是舒適。車輛干干凈凈,司機還預備了礦泉水,我感覺比較溫馨,乘坐起來也比較舒適。第三,價格比較便宜。相較于過去的出租車,這些都是優勢所在。
經濟之聲:很多人認為,快車倒逼出租車行業改革,您的觀點是?
羅磊:確實如此,我認為出租車行業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目前最重要的是運營機制的改革,機制上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出租車司機和公司的關系和高昂的份子錢等。同時,我們也要加強對于出租車司機的培訓。這種培訓不應僅著眼于駕駛技術,更應該注重禮儀方面的培訓。
經濟之聲:出租車改革的方案意見征求今天結束,自新政發布以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已有大大小小十余場研討會,研討會熱議的主題基本圍繞4個問題進行——專車與傳統出租車在本質上是否相同、政府推出的專車管理辦法是否符合上位法規定、專車和駕駛員是否需要發放牌照、是否應讓地方先行試點,為什么這四個問題需要十多場研討會?為什么這些問題這么難解?
蘇暉:我認為這一次專車的改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也順應了當前市場的發展。不論是專車還是出租車,它們的基本職能就是提供運輸服務。我認為我們現在不應該完全否定過去的出租車。專車不僅是應運而生,當然也是為了沖擊原先出租行業的壟斷局面,改善它們的服務水平。但是專車也應該進行創新,而不是一味的否定過去的出租。在繼承出租車優秀的服務方式和理念的同時,與時俱進,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才是最根本的。
經濟之聲:目前的難點在哪?
蘇暉:傳統的出租車和專車之間存在市場競爭的矛盾,也有利益競爭的矛盾。因為利益關系,改革的難度比較大,這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專車進來之后要打破這種狀態,任何一種創新和改革都需要付出代價。不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部門,都應該大膽改革,不應該顧慮太多。必須要有破除,破除的基點是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為廣大的消費者服務。
經濟之聲:專車和駕駛員是否需要發放牌照?
蘇暉:我認為應該,因為它是運營性質。
經濟之聲:是否應該讓各地方先試先行?
蘇暉:現在的改革發展非常快,經濟發展也非常活躍,應該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我們既應該調動上方的積極性,也應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兩方應該互相融合和借鑒,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到底應該先運營地方還是采用老的發展模式。尤其是我們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所以我認為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