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數據顯示,我國10月CPI同比上漲1.6%,同比漲幅與9月一樣,繼續徘徊在近5年來的低位,而PPI則連續32個月下降。對此,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CPI留戀“1時代”,中國通縮風險上升。不過,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的知名專家認為,暫時看不到通縮跡象,預計也不會因此而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
出現通縮證據不足
對于昨日發布的最新CPI數據,一些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中國通縮的跡象,且可能引發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如澳新銀行專家就向外界表示,中國的通縮風險進一步上升,央行未來將通過各種渠道更頻繁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貨幣政策將持續寬松,財政政策將保持積極。
對此,華南師大博導諶新民對羊城晚報記者分析,通縮一般是指市場貨幣流通量減少,導致物價持續下降的現象。當前CPI處于低位,顯示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總體需求不旺盛,但央行貨幣政策整體沒有太大的變化,貨幣并沒有緊縮,因此不能說出現了通縮。近期國家發改委也批復多條鐵路等重大項目,這些需要投入資金,類似的信號都表明貨幣沒有緊縮。
“就業是一個觀察是否通縮的很重要的指標。”諶新民分析,如果通縮意味著經濟蕭條,失業明顯增加,但近期就業形勢相當不錯,1-9月份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這一方面表明產業向內地轉移,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強,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服務業特別是生活服務業對就業吸納能力提高。這些也都說明當前沒有出現通縮。
事實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此前就表示,今年以來我國貨幣流通量保持穩健增長,9月份央行發布的數據,M2增長速度是12.9%,貨幣流通量沒有出現減少現象。而且隨著冬季來臨,部分食品供求關系將出現變化,再加上翹尾因素的影響,CPI或將保持溫和上漲。我國存在通縮情況的證據不足。
貨幣或繼續定向寬松
公眾最關注的是,接下來宏觀調控政策上,會不會出現大的調整。
知名專家、廣東省委黨校教授余甫功認為,目前通縮并未成為現實,大幅刺激政策可能性也相當小。近期PPI連續走低,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降低,如果大幅放松,GDP增速并不能大幅提高,而CPI又會迅速上升,這樣不但解決不了一些人所謂的“通縮”問題,反而使經濟進入“滯漲”的狀態。從貨幣政策上看,央行已經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后可能會定向寬松,但不大可能大幅增加貨幣。
余甫功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當前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就業保持穩定,近期內無需擔心“通縮”,也不能寄望于大規模貨幣刺激來解決結構性的問題。接下來繼續擴大消費,同時保持投資的平穩增長,調整消化過剩的產能,這樣更有利于長遠的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