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G20第九次峰會第二階段會議上宣布,根據二十國集團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共識,中方將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習主席在這一特殊場合的表態,具有重要的經濟與政治意義。
對中國而言,原油庫存對于進口石油安全至關重要。提高原油庫存將會提高中國應對原油供應不穩定的能力,避免原油供應中斷造成的風險,抵御油價波動帶來的利益損害等。
就世界經濟范疇而言,中國的原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美元的走勢。由于美元是石油的計價貨幣和最普遍的交易貨幣,在美元貶值時必然購進更多石油,而中國又是世界第一大美元儲備國,因此在弱勢美元的情況下,增加原油庫存不失為一種應對國內所持有的數量龐大的美元債券和美元儲備的對沖手段。
近幾個月以來我國加大了原油進口量,相應地也增加了原油庫存量。因此可以推測,在全球原油需求疲軟而原油供應強勁的背景下,中國增加原油庫存并公布這一數據,可對世界經濟起到一定的提振效應,特別是可以增強石油行業投資者信心,保證世界原油市場的穩定供應。
提到石油庫存就不能回避石油戰略儲備。石油戰略儲備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由當時的發達消費國國家為抵御原油供應中斷的風險而采取的措施,目前已經成為國際能源機構(IEA,即石油消費國政府間的經濟聯合組織)成員國維護石油安全的最主要手段。中國目前還無法達到IEA所要求的相當于90天石油消費量的緊急石油儲備,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30天左右,遠遠低于IEA所要求的承諾標準。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水平既反映了石油安全程度,也制約著中國與IEA開展石油安全合作。
在中國原油進口對外依賴度高達50%以上的情況下,僅僅通過與成員國保持良好的雙邊關系已經不足以維護能源安全,開辟與國際能源組織的多邊安全合作或許應該提上議事日程。因此,習主席借G20之機宣布將定期發布原油庫存是在向主要經濟體發出一個信號,即中國將在能源數據透明和信息分享方面展示開放姿態。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