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日照4月18日電 (記者 董冠洋)“不用投放魚苗、不用投放餌料,全靠人工魚礁自然吸引”,從下海捕撈,到淺海浮筏養殖,再到現在投資人工魚礁建海洋牧場,50歲的漁民孫先利和大海打交道已有近30年。他見證了大海慷慨的饋贈,也體驗了近十年水質和收成的變化。
孫先利的家位于黃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城市海岸線長168.5公里,管理海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比5348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還要大。
由于過度捕撈,中國一些沿海城市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而浮筏養殖密度過大、大量懸浮泥沙入海等因素,也使傳統養殖方式的收益觸及上限。2011年,孫先利的1600畝養殖海域收入銳減,2012年貽貝基本絕產。
如何讓大海休養生息?近年來,中國沿海開始探索“海洋牧場”這種生態養殖捕撈方式,2009年起,日照在太公島等海域投放了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投置構造物,入海后礁體周圍逐漸生長海藻,通過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誘集增殖各類海洋生物。這里成為魚類等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和避敵的最佳場所,亦可阻止違規的底拖網作業,可發展垂釣等休閑漁業。
看準了人工魚礁的生態經濟效益,2013年,孫先利的日照興漁漁業公司投資2200萬元人民幣,在1300畝海域投放了12堆人工魚礁,每堆礁體包括方型構件、水泥管、石頭,約占一公頃。
“投放人工魚礁兩年,這片海域現在魚蝦蟹、海參、鮑魚已經多了起來”,孫先利估計,人工魚礁真正運行起來大概需要5年,“到時一年收入1000至2000萬元沒問題!”
除了漁民的海洋“生意經”,中國的臨海產業也有一本“生態收益賬”。
“建港時附近還只是小漁村,現在我們必須做出一些戰略性的調整”,日照港集團副董事長孔憲雷介紹,經過33年發展,如今的日照港擁有石臼、嵐山兩個港區,2014年實現年貨物吞吐量3.35億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8位。
日照港的“調整”將從石臼港區東北面的15萬噸級煤碼頭開始。由于煤炭等大宗散貨到港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日照港計劃投資150億元,用4年時間把這個碼頭向港區南面搬遷,置換出2公里岸線和2000多畝土地用于市政建設。石臼港區北港池的通用泊位也將向南轉移,此后將完全變成干凈整潔的集裝箱和郵輪碼頭。
“最終將實現一方面還港于城,一方面港口能力提升的雙贏局面”,孔憲雷說。在商言商,這一恢復生態的舉措,將大大提升日照港的泊位數量和港口等級,石臼港區的吞吐能力將從3億噸提升至4.5億噸。
從山頂到河流,再到海洋,一整套生態治理系統已在日照鋪開。日照以優質金沙灘聞名,而陽光海岸的最北端,日照最年輕的一塊行政區域——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就是“山海聯動”治理的最佳縮影。
山海天度假區成立于1995年,2012年市政府將其從單純的功能區調整為一個行政區域。“之所以作這樣的調整,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海陸統籌管理”,山海天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周生華對中新社記者說。
山海天旅游度假區主要采取了海岸帶保護、臥龍山保護、河流保護、森林公園保護等四大工程保護區域內生態環境,編制了岸線修復規劃,建成覆蓋整個山區的視頻監控體系,關閉河道周邊企業,切斷污染源,并新增綠化面積55萬平方公里。
“我們認為,和一時的經濟指標相比,這些才是日照最大的財富”,日照市副市長馬先俠說,“所以我們沒有盲目地發展海景房,而是把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上來,‘藍色GDP’和‘綠色GDP’齊頭并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