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北京市曾斥巨資停車引入咪表管理系統,但時至今日卻基本成了擺設。咪表泊車收費這種較為先進的方式,遭遇水土不服,被停車管理公司層層轉包的人工收取停車費的方式所取代,“劣幣驅除良幣”。
北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在一些主要街道安裝了150臺咪表,開始試點運營。2000年,便因使用率低暫停了咪表收費。2004年,北京市運輸局正式批復了公聯順達公司在市屬124條路段、12002個車位進行6093支咪表安裝使用的試點工作。2009年5月,公聯順達完成了咪表的測試,安裝了1000臺咪表。
根據記者了解,上世紀90年代安裝的是從國外引進的咪表,每臺的造價都在數萬元以上,但是這批咪表在2001年前后基本停用。2004年以后,安裝的國產咪表造價是5千多元。
北京曾斥巨資安裝的的咪表,現在則全部處于停用狀態。很多街道早已不見咪表的蹤影。在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街的路邊,記者發現了還未被拆除的咪表,但是這些咪表表頭的指示燈都已經熄滅,根本沒有使用。記者詢問路人,大多數都表示沒有使用過咪表。“不知道怎么收費”、“直接給停車收費員交錢更方便”是大多數接受采訪的市民不使用咪表的原因。
市民不知咪表如何使用,那當初投巨資購咪表的公司為何不進行推廣呢?記者致電公聯順達公司詢問,工作人員表明早在3年多前就將所管咪表拆除棄用。至于原因,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清楚。
在咪表推行之初,作為交通管理專家,時任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的段里仁曾希望,能夠把停車收費現代化,不再用落后的手工收費的方法。咪表泊車管理這種國際通行的計時收費方式沒有在北京推行開來,在他看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收費方式很麻煩,二是管理上的諸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巨資咪表成擺設的尷尬局面也引起了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長張耕的注意。張耕認為,以咪表收費為代表的電子收費模式面臨的最大挑戰除了管理,還來自于人工收費模式下已經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們。一是大量的停車收費員將面臨下崗;二是人工收費隨意性的盈利將無法實現。
“北京對于停車費管理陳舊的多頭管理體制,和先進的停車收費系統,不能融合在一起,因為系統先進透明了,在停車費上的既得利益者,就難以渾水摸魚,把公共資源的收益裝進自己的腰包。”張耕說。
北京市交通委的數據顯示,該市共有110多家停車企業,經營著5.8萬個路側占道停車位,按占道費標準計算,2013年應向政府繳納近3.9億元占道費。該市財政局2011年曾公布,2010年收取的占道費為2110萬元,隨后3年再無公布占道費收入和去向。 (記者 甘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