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5年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上半年,銀行結匯同比下降10%,售匯增長25%,結售匯逆差1054億美元。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帶來最新數據解讀。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了2015年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的提問。
上半年,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五個特點:
第一,銀行結售匯呈現逆差,而代客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2015年上半年,銀行結匯同比下降10%,售匯增長25%,結售匯逆差1054億美元。外管局認為,上半年我國沒有出現大規模持續的資本流出現象,但是美聯儲政策的正?;?,可能會加劇中國的資本流出。
第二,跨境資金流動的波動性仍然較大,近期趨向基本平衡。從銀行結售匯的數據看,2015年一季度,結售匯逆差914億美元,月均305億美元。二季度結售匯逆差大幅收窄至139億美元。
第三,市場主體結匯意愿上升,持匯意愿下降,購匯動機減弱,售匯意愿增長。
第四,銀行遠期結售匯雖為逆差,但逆差大幅收窄。表明二季度以來市場對人民幣的匯率預期趨于穩定。
第五,外匯供求趨向基本平衡。2015年上半年,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狀況的銀行即遠期結售匯差額波動性較大,二季度逆差大幅收窄,而且逆差逐月下降。
上半年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波動性程度如何?什么原因導致資金流出?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作出解讀。
經濟之聲:今天公布的哪幾個數據您覺得印象深刻?
連平:一個是上半年波動還是比較明顯,對于外匯收支這方面,對基本流動流出的壓力稍微大一些,但是在波動之后逐步有趨穩的態勢。
經濟之聲:比如說上半年結售匯的逆差是1054億美金,這1054億美金是留在了企業還是老百姓的手中還是流出了?
連平:從目前的數據結構來看還很難說,一般情況來說主要還是在企業手中。
經濟之聲:也就是企業更愿意持有外匯了,而不是急于把它換成人民幣,能這么理解嗎?
連平:這是一種,就是企業持匯。第二種就是這些資金流到其他的地方去了。
經濟之聲:銀行結售匯呈現逆差,而代客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情況?
連平: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銀行的結售匯就是市場的經濟主體要對外支付買入外匯或者收入外匯需要拋出,跟銀行之間發生的外匯買賣關系。銀行的結售匯逆差表明銀行售出的外匯比較多,也表明企業更多的愿意持有外匯而不太愿意拋出外匯。代客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它是企業自己擁有的外匯資金,銀行代它進行收付,同樣體現出一個順差就表明企業更多的愿意持有外匯,更少的去支出外匯。這兩個數據都表明一個特點,總體上企業持匯的意愿比過去要增強。
經濟之聲:大家擔心的一點就是會不會形成資本的外流,您有擔心嗎?
連平:這些數據反映的都是跟資本流動以及本幣和外幣之間的轉換的關系,不能簡單的說數據反映的是資本流到境外去了。對于持有外匯的企業來說,很多時候不把外匯售給銀行,而是存放在自己的賬戶里面,也不能簡單的說它就流到境外去了,它還是在中國的體系,不過它的幣種是外匯而已。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在人民幣匯率壓力比較大、匯率有貶值的時候,還有結售匯出現逆差的時候,往往銀行賬戶里面的外匯存款是上升的。有規避風險或者是持匯待漲的意愿在里面,不能簡單的理解說全都流到境外經濟主體去了。
經濟之聲:談到匯率,您覺得目前匯率的趨勢和壓力在什么方向呢?
連平:今年上半年以來,匯率跟剛才所講的這些數據隨著持匯意愿的增強,資金流出步伐加快,對人民幣有了貶值的壓力,但是總體還是保持基本穩定。引起未來匯率變動的幾個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經濟運行狀況如何,如果下行壓力比較大,那當然貶值的壓力比較大。第二個是國際收支的影響,我們認為在中國經濟企穩有向好發展的態勢的情況下,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有所減輕,但同時反過來看國際社會,美國要加息,資本有流出的可能,從這方面看又會給人民幣帶來新的貶值壓力,這兩者在下半年可能會產生的影響會發生一些變化。說到底,最終影響匯率的因素還是我們自己,內因為主,我覺得人民幣總體還是保持基本穩定,不排除小幅度、階段性的有些貶值,但是趨勢很明顯的、時間比較長的貶值過程,我認為應該不會出現。
經濟之聲:從資金角度來看,如果換成美元的話,因為畢竟有加息的預期,但是美元屬于低息貨幣,那你要買相應的美元資產,無論房產還是股權,在這個時間點都不是特別舒服,有點接盤俠的感覺。這種回流美元的力度有多大?
連平:應該說肯定會出現這樣一種預期或者動機,就是隨著美元加息,資本可能會流出,持有需求會增長一些,但是大的格局不會改變。
經濟之聲:目前,央行正努力為推動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開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您覺得今年加入SDR的可能性大不大?
連平:可能今年不一定能加入,或者要到明年初,這個過程可能稍微長一些,但是加入的可能性是在增大。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簡單的只是看相關的一些國家有了相對比較樂觀的表態,其實在這中間各自還是有考量的,尤其是美國,它的態度看起來好像是比較積極,但是最終它在中間有一些什么利益需要加以平衡或者滿足,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體現出來,真正的意圖還沒有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