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優創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沖刺創業板,在7月3日成功過會,盡管公司201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48%。
業績腰斬也能過會? “確實少見。去年發布的創業板IPO新規降低了對業績增長的要求,但真正業績下滑這么厲害還能成功過會的,印象中這是第一家。” 有投行人士向《金證券》記者指出,由于目前經濟增速下滑,正在排隊的擬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可能成為常態。現在看來,只要財務數據真實,充分提示風險,發審委可能會網開一面。
去年凈利潤“腰斬”
招股書顯示,優創材料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7562.01萬元,較2013年下降31.54%,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94.90萬元,較2013年減少48.49%。
業績下滑的原因,與大客戶采購金額萎縮不無關系。據了解,優創材料主營業務為精細化工中間體及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萊姆森公司和索爾維公司是優創材料最大的兩家客戶。2012年以來,優創材料對這兩家大客戶的銷售額,均超過了營業收入40%以上。但優創材料2014年業績驟減,也正是拜這兩大客戶所賜。據悉,萊姆森2013年對優創材料的采購金額為2499.76萬元,2014年則下降為1852.49萬元,下降幅度為25.89%;而索爾維2013年對優創材料的采購金額為2884.19萬元,2014年降至1828.96萬元,降幅高達36.59%。
即便大客戶采購額大幅下滑,優創材料對其依賴程度未見緩解。
公司2014年對這兩家客戶的銷售額依然占到營收的48.69%,與2013年相比基本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優創材料發審會上,發審委并未關注公司大客戶依賴,以及業績下滑等情況,反而針對實際控制人吳建龍的其他持股企業、招股書中披露的主要材料(對硝基甲苯和對硝基苯甲酸)數量和金額數據有誤等,進行發問。
難道是大股東資產情況比業績下滑更重要?
吳建龍的商業版圖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優創材料實際控制人吳建龍,也是上市公司向日葵(300111)的大股東。目前,吳建龍以43.08%的股權控股優創材料,同時持有向日葵24.72%的股份。
而優創材料是浙商吳建龍繼向日葵之后,打造的又一個上市平臺。為集中精力助推優創材料上市,吳建龍2013年便辭任向日葵董事長職務。
吳建龍的商業版圖上究竟有多少資產?優創材料招股書顯示,他同時是龍華貿易、龍華房地產、浙江貝得藥業、香港優創等數十家公司的董事長,涉及領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房地產、生物醫藥及股權投資等多個行業。
大股東資產繁多,資金往來就成了一筆“糊涂賬”。《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創優材料與關聯公司之間的往來資金金額巨大,動輒數億元。比如,2012年初優創材料向龍華房地產拆出資金2.51億元,同年又向龍華房產、龍華貿易和倍諾欣貿易三家關聯公司拆出資金2.85億元。公司2012年共向關聯企業拆出資金高達5.36億元。
對于頻繁的拆借行為,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稱:控股股東對其控制的公司資金實現統一管理,故發生資金拆借行為。公司與關聯方通過資金拆借達到了提高資金配置效用的目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借款。
淡化盈利嚴禁造假
值得一提的是,優創材料2014年業績接近腰斬還能成功過會,為正在排隊的擬上市公司提供了“借鑒”。
“去年發布的創業板IPO新規降低了對業績增長的要求,但真正業績下滑這么厲害還能成功過會的,印象中這是第一家。”有投行人士向《金證券》記者表示,自己手上也有正在排隊的項目業績出現下滑。不過現在看來,只要財務數據真實,充分提示風險,發審委可能會網開一面。
2014年5月,證監會正式發布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取消對創業板IPO公司業績連續增長的要求,將財務門檻調低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或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
而在此之前,創業板上市需滿足“申請人在過去兩年持續盈利,兩年累計利潤不少于人民幣1000萬元,且保持持續增長;或申請人最近一年盈利,利潤不少于人民幣500萬元,營業收入不少于人民幣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
在新的創業板IPO審核標準下,業績下滑不再是企業闖關的“死穴”。《金證券》記者梳理發現,此前暴風科技、田中精機、中文在線等公司,均在2013年出現業績下滑。其中,暴風科技與田中精機2013年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甚至超過三成。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若是按照以前的創業板上市要求,暴風科技、田中精機、優創材料業績出現下滑,估計會主動撤單無緣發審會了。《金證券》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最近幾期的保代培訓會上,監管層多次強調嚴禁擬上市公司操縱利潤、業績注水。
“監管層的意思是,業績下滑要看情況,如果是所處行業周期性造成的,這種情況就不要緊。”這位投行人士坦言。
此前證監會也公開表態,IPO審核以后會逐步淡化盈利能力的判斷,重點轉為信息披露和風險判斷,要求擬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對業績下滑風險做出適當的風險提示。 □金證券記者 李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