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陳鴻燕)“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有望在今年完成。結構調整和改革,現在創新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21日在獅山論壇2015上表示。多位與會專家均表示對中國經濟“謹慎樂觀”。
在之前的三十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近年來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增速2002年到2007年年均增長22.2%,2010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是8.57%,汽車和住房明顯降溫,2002年到2010年年均增長24%,2010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只有7%,城鎮商品房的建設2002年到2009年增長是19.8%,2010年到2014年年均增長是3.6%。
中國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指出,宏觀經濟隨著GDP的發展速度,從二位數下降到一位數,對比世界經驗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處于領先地位,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4.2倍,歐盟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5.6倍。因此要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談到中國經濟發展時,全國政協委員、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應該謹慎樂觀”。他指出,目前來說,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是局部的,全局來說還是確定的。確定性包括了中高速、創新驅動。
“健康的因素在不斷的積累”,他還稱,實體經濟“是脫胎換骨,鳳凰涅盤式的重生”。經濟增長勢頭在下調,但是就業不錯,這是民生主要的支持。服務業不斷的發展,比重也是符合升級版的特征。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消費支撐力有提升的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也持有同樣觀點,“穩增長的努力持續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年,大家認為見效慢,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但是我們注意到積極向好的因素,可持續的因素不斷的增加。”
張立群表示,從總體宏觀局勢來說,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有望在今年完成。盡管2012年后穩增長的力度比過去小,但是著力點比過去豐富。而且標本兼治的效果來說,效果越來越明顯。在此基礎上,從新型城鎮化的啟動,包括保民生的效果顯現。出口也出現了低位走穩的表現,因此底部已經顯現出來了。結構調整和改革,現在創新的效果越來越明顯。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兩極分化,區域經濟的兩極分化,行業發展的兩極分化,都看得越來越清楚。結構性的調整讓我們清除過度的產能過剩,使供給和市場需求更好的對接。
“這些都是積極的變化,結論就是形有波動,勢能變好。大國經濟在復雜的背景下,出現短期的波動是在所難免的。我們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增長向好的大勢,因此我對中國經濟是謹慎樂觀。”張立群強調。
香港大學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教授肖耿認為,中國經濟過去是野蠻增長,舊常態。特點就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廉價低增值產品。成就也很大,工資上漲、土地上漲、人民收入增長,也出現了腐敗、污染、產能過剩、高度負債。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經濟發展就要試錯。
肖耿表示,現在的改革藍圖非常好,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還有“一帶一路”都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手術藍圖。改革的目標也是非常好,叫做新常態,就是要創新、包容和持續。“現在的問題是說,能不能成功,我認為還是有希望的。在做手術的時候,最需要整個系統全面的開通,輸血輸液,這個時候相當于買時間。如果不放松貨幣,不放松財政,病人可能就已經死了。所以改革要正面激勵,現在我謹慎樂觀。”肖耿表示。
他還強調,現在說的放開,跟2008年的放開是完全不同的。這個時候應該大膽,正面的刺激經濟,高鐵等造福千秋萬代的基礎建設要花錢進行建設。
談到結構調整和改革,賈康指出,結構調整是鎮痛期,前期不得不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現在是消化期。主觀上必須追求的關鍵詞“結構優化”,不這樣的話,就沒有出路。要想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更加的和諧,老百姓更加的滿意,一定要從制度創新到技術創新,形成創新驅動的態勢。
張立群認為,下一步的重點是供給側的調整。他分析,以實體經濟為主,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開辟好的道路,啟動城鎮化道路,這樣十三五就會開局良好。
徐逢賢指出,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產業不斷的提升擴大,不僅僅要引進來,還要大膽的走出去。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影響有限,那么就到發展中國家。現在提倡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是第一位的,引進來是第二位,這樣的話,中國的經濟就會保持相當高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