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0月29日電(見習記者 高怡)錢思聰,杭師大2014屆畢業生,創辦的思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年銷售額達到1700萬,凈利潤達220萬,被評為浙江省十佳創業之星,其創業項目入選阿里研究院“網商優秀案例”。
李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2010屆畢業的創業班學員,目前任職浙江我樂櫥柜有限公司,公司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英雄,創業創新者就是今天這個時代的英雄。”李克強總理的這句話道破了“創業”的時代價值。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志在激勵民族的創新創業。而高校在其中又擔負了哪些重任?
政策扶持力度空前 為高校創業提供依托
“創業行為,受環境的影響特別大,如果你的家庭背景,或你周圍有很多創業者,你就會很自然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世界創業論壇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凌說到。
而這,正是浙江高校創業氛圍濃厚的緣由。
10月23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參觀了位于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月牙樓一樓的創新創業基地元空間,與創業學生代表們進行了親切交談,了解了創業項目的性質、發展進程和方向,袁貴仁聽后點頭表示稱贊,并對浙大濃厚的創業氛圍予以肯定。
浙江省近日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高校建設創業學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在試點本專科高校,開展“2+1”“3+1”“4+2”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在完成專科二年、本科三年學習后,轉入創業學院集中學習培養。在有條件的試點高校,探索將創業學院培養過程嵌入專業碩士培養過程。到2017年,浙江省將建設30所左右示范性創業學院,形成10萬人左右在校生規模。
《意見》出臺后,高校在學生創業中作用引起熱議,而浙江高校已穩穩地接住了這一棒。
浙江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王國銀介紹說,目前來看,浙江的高校創業已形成三大格局:以浙大為主的科技創業,以中國美院為主的文化創意創業,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和寧波工程學院為主的多元化創業。
“浙江省出臺《意見》之前,對于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持不同觀點的人很多。有的人認為過于理論,缺乏實戰,沒有必要。有些人覺得創業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創業素質,很有意義。還有些人認為,高校光靠1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很難做好。”杭州師范大學學生處創業科科長項賢欽指出,“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時往往由學工部牽頭,整合的師資、場地、經費等資源極為有限,所成立的創業教育組織多數也是虛擬的。《意見》的出臺是浙江省了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成立高校創業學院更是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種實體化組織對深入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創業學院領銜創業教育組合拳 頻頻出擊
如今,浙江高校中敢為人先、躍躍欲試的創業愿景已然有了依托,各高校建立創業學院、出臺扶持政策、設置創業課程等。
浙江高校在探索創業教育的道路上愈加意氣風發,創業教育組合拳頻頻出擊。
作為杭師大最知名的校友,學長馬云用永不放棄夢想和激情的精神,給予學弟學妹們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據項賢欽介紹,學校創業氛圍濃厚,為了支持學生創業,近年來學校開展了創業精英班、師友計劃特色班等為學生提供了創業輔導,免費入駐創業園場地、初創資金支持等措施,并在2014年6月份成立了創業學院,出臺了學生創業獎勵辦法,對成功注冊公司的團隊給予3000元的獎勵。
2009年成立至今,杭師大校級創業園面積達7500平方米,截至今年6月份,學校共有285個創業團隊,有58個創業團隊入駐大學生創業園。2015年5月份學校成功申報了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園,一次性獲得100萬建園資助。
對于已經畢業,專家認為創業項目還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可申請留校繼續孵化一年。從今年開始,學校專門為創業畢業生提供提供公寓,飯卡也可繼續使用。
無獨有偶,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明確提出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學院的兩大辦學特色之一來打造。從2004年開始,浙大城院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實踐,通過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孵化體系的有效運作,浙大城院逐步形成了從項目培育、創新訓練、創業教育、創業孵化到成果管理的完整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并于2010年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以及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園。
在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上,溫州大學在今年設置了“3+1的創業精英班”。“3是指在分解在各個專業,你是機械的,你也可能是音樂和管理的。第4年的時候集中到我們創業學院。”溫州大學副校長薛偉介紹。
創業園、孵化基地等為創業學生提供了硬件基礎,而創業導師則可以激發青年人的創業本能,并讓他們的創業思想開花結果,
據項賢欽介紹,目前杭師大創業導師,主要有三部分人員組成:一部分為制定政策的政府專家。學校每個月組織一次的創業沙龍會邀請他們對創新創業出臺政策的背景、支持力度等進行解讀;一部分為企業家,例如創業導師郭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更接地氣的創業指導;第三部分則是校內導師,針對社會上普遍認為校內老師缺乏實踐經驗的特點,在選擇校內導師時側重選擇跟相關產業緊密結合的專業老師,對學生提供針對性和專業化的輔導。
導師上完課,學校會組織學生中對導師進行滿意度調查,促進創業導師機制發揮最大效用。
“我們也在不斷更新我們的創業導師。”項賢欽認為,創業教育必須跟隨時代發展。
“對于企業界的創業導師來說,非為拿課酬,而是為體現自己的價值,另外他們也希望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好的點子,好的苗子,吸納到企業里去。”項賢欽介紹。
“溫州大學,目前形成雙百的導師隊伍,100個校內導師,100個校外的導師,兩個導師校內校外對一個團隊進行指導。”溫州大學副校長薛偉推介了他們在創業教育上的特色實踐。
高校為“媒”統籌資源 呼吁構建創業生態體系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位于杭州市余杭區倉前鎮的“夢想小鎮”,是浙江省省長李強親自圈定和推動發展的項目。距離杭師大,步行也就三五分鐘的時間。
夢想小鎮每個月的答辯和大型活動,都少不了學生的身影。他們渴望近距離接觸最有夢想、最有激情創業團隊。杭師大則成立夢想驛站,推薦學校表現突出的創業團隊,入駐至夢想小鎮。現在5支隊伍已經入駐。
“大學教育就是提供創業者能發現自己與創業相關才能的機會。”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斯曉夫說到,“社會通過創業在不斷進步。除了大學生自身的才能與努力,需要大學為他們提供發現自己與創業有關的才能的機會。”
2014年,一個學生團隊參加了第八屆全國名優果品交易會,她們身穿民族服飾,一邊跳舞、一邊向市民解釋切糕的制作流程和營養功效,為家鄉的切糕做起了代言。 三天下來,該團隊以上萬的銷售量展示了實力。
這個團隊就是杭州師范大學2012級本科生迪力胡馬爾·依明發起的“疆愛傳遞”。如今重慶、天津也有了小分隊,部分注冊了公司。
迪力胡馬爾告訴記者,剛開始她覺得公益、創業不能混在一起。后來通過老師指導、參加比賽才明白,做公益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她可以整合自己的資源進行創業。
“入駐創業園答辯結束后,老師、評委,主動聯系我,告訴、引導我們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中途遇到困難,學校也會鼓勵和幫助我們。希望我們的團隊能成為杭師的傳承”迪力胡馬爾將自己的優異表現歸功于學校及老師給予的幫助。
“市場是舞臺,創業者是表演者,大學是寫劇本的人。”斯曉夫如此定位市場、創業者和大學的作用。
而這正如薛偉所說:“通過實踐溫州大學逐漸形成了一種指導思想,叫做立足區域獨特地域文化,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為核心,以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為抓手,充分挖掘溫州人創業精神,積極融合溫州創業資源,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貫通人才培養環節為重點,構成分層、分類深度融合協同遞進的創業教育生態體系。”
既是成功創業者又任浙江青年創業學院創業導師張敏持相似觀點,創業導師應該做的是幫助大學生發現自己與創業有關的才能,而高校應該連接創業團隊和企業。“學校可像媒人一樣,組織創業團隊和風險投資企業溝通、洽談,風投降低成本到學校找團隊,而創業團隊也可以直接在學校與企業溝通。”
“高校應該連接企業和創業者。希望自己也能像中國好聲音的導師一樣,‘啪’按下按鈕,轉身就看到想要的學員,喊一聲‘I want you!’共同唱出浙江高校創業好聲音。”張敏興奮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