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鉆新能源汽車補貼空子“發財”是業界的公開秘密,這已成了危害其發展的“黑洞”。一些所謂的新能源車企通過一條簡陋的組裝線就生產出電動汽車,然后,或者轉手賣給自己的租賃公司,或者獲得補貼后拆下電池循環利用,輕松套取新能源補貼。日前,新能源車企“騙補”問題也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工信部聯合財政部、科技部和發改委發出通知,將于近期對新能源汽車財政資金補貼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核查。
近年來,我國一直大力推廣使用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車。自2011年開始,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和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資金也從每輛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數額巨大。但一些新能源車企則挖空心思通過各種違規甚至欺騙的形式騙取補貼,導致那些本來應該用于支持新能源技術進步和市場培育的資金進入了私人腰包。
《工人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新能源車企騙取補貼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低價生產出新能源汽車,然后直接獲取補貼,補貼的價格甚至高于產品的價格;二是在銷售環節造假,一面建廠,一面成立汽車租賃公司。簡易組裝電動車,獲取補貼,隨后將產品賣給自己的租賃公司,然后拆下電池循環利用,反復騙補,因為電動汽車的電池沒有固定編號,可重復使用。
這些行為的出現,往往導致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數字與上牌數字難以匹配。據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透露,2015年前10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17.4萬輛,但對應的上牌量僅為10.8萬輛,兩者相差近7萬輛。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車“大躍進”過程中,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在事后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出現騙補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據了解,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在“十二五”之初制定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時就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要達到50萬輛。但這一數字在當時就曾遭到質疑。業內多數人士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進入2015年,在傳統汽車行業陷入低迷之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竟然呈現爆發狀態,尤其是進入2015年最后短短兩個月,竟然銷售了17.2萬輛,全年銷售達到33萬輛。數字大幅增加的同時,各種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有關“騙補”的行為也在這種背景下出現。 (記者孫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