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 題:李鴻忠“三鏡說”駁斥中國經濟“硬著陸”
作者 全安華 梁婷
“我認為中國經濟是不可能‘硬著陸’的。這種‘硬著陸’的說法一定會落空、破產。”
針對當前國際上有一種聲音在唱衰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的論調,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9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李鴻忠形象地比喻為“戴墨鏡看,戴近視鏡看,戴偏光鏡看”。
所謂“戴墨鏡看”,因為戴的是有色眼鏡,看什么都是黑的。李鴻忠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上有過幾次唱衰中國經濟發展的論調,但每次都以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的事實作為結局,讓唱衰中國經濟的人“大跌眼鏡”。“這一次我相信也必將是如此。”
所謂“戴近視鏡看”,就是只看近處,不看長遠,也不看實質。比如,中國經濟經歷30多年高速增長后進入新常態,呈現出鮮明的三大特征,即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李鴻忠舉例說,從速度看,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雖然速度有所減緩,但仍保持在合理區間,而且增量是非常可觀的。“去年全國GDP在2014年6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基礎上增長到了67萬億元,增量相當于兩個湖北省的經濟總量,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從結構看,三大需求中,消費日益升至主體地位,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在“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加快升級改造,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增長動力看,中國經濟表現出“三個持續”:一是新動能持續增強,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創新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二是改革持續深化,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正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局面;三是民生持續改善,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為改革發展凝聚了最持久、最深厚的根本動力。
“可以說,新常態下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也是我們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主動選擇和積極作為。”李鴻忠說,如果僅僅看到眼前經濟增速的放緩和暫時的困難問題,而不從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來認識和把握新常態,看不到速度換擋降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由好向更好良性動態轉換的必經階段和必然現象,顯然是患了近視病、短視癥,舍本逐末、不得要領。
所謂“戴偏光鏡看”,就是像偏光鏡一樣,“選擇性地過濾來自某個方向的光線”,盯著中國經濟發展中某一方面的問題,以偏概全,以點代面,用“放大鏡”,把問題擴大化,實在是有失偏頗、有失公允。
李鴻忠認為,中國經濟是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依然嚴峻復雜,但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強勁,必將繼續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理性、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關系中國,也有利于全球。
“戴墨鏡的人,應該摘掉墨鏡,用平光鏡看客觀;戴近視鏡的人,應該調焦距,看長遠、看本質;戴偏光鏡的人,應該換角度,看全景。”李鴻忠說,只要摘掉墨鏡,只要調光、看遠,只要視角是全景式的,一定會得出中國經濟良性發展的結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