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咨詢:2020年中國資管市場規模將達到174萬億】波士頓咨詢(BCG)最新報告揭示:中國資管市場快速增長、前景無限,資管行業未來面臨三大趨勢,需構建四大差異化模式,聚焦五大抓手,開展數字化轉型,并積極完善制度建設。(證券時報網)
波士頓咨詢(BCG)最新報告揭示:中國資管市場快速增長、前景無限,資管行業未來面臨三大趨勢,需構建四大差異化模式,聚焦五大抓手,開展數字化轉型,并積極完善制度建設。
中國光大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BCG)于今日發布最新報告《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15:前景無限、跨界競合、專業制勝、回歸本源》。報告總結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戰略重要性,預測了中國資產管理市場未來五年的發展前景和五大驅動因素,分析了資管行業在資金來源、資產類型和資管機構三大維度上的主要趨勢,落腳于資管行業四大差異化模式、數字化轉型,以及如何從制度建設上更好地支持資管行業健康發展。
展望中國資產管理市場規模及五大增長動力。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市場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約93萬億元人民幣,過去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1%。2020年預計將達到17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剔除通道業務后預計規模達149萬億元人民幣,2015-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這背后的五大支撐動力包括宏觀經濟“穩增長、促轉型”、居民財富積累并向金融資產轉移、金融科技進步、監管鼓勵、銀行業主動轉型等。
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商業銀行轉型將是資產管理市場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目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正在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于不斷深化的利率市場化所導致的利差收窄,直接融資提速所導致的貸款脫媒,傳統存貸模式所面臨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充足率的矛盾,還來自于第三方支付等業態興起所帶來的結算脫媒,以及互聯網金融和大資管發展所帶來的存款脫媒,更來自于信貸模式受制于固定收益回報的本質而無法支持創新與創業的困境。因此,銀行亟待變革。這種變革將把銀行從傳統的存貸中介變身為數據分析者、服務集成商、交易撮合者、財富管理者。而變革的路徑就是通過資產管理業務,讓銀行成為直接融資體系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BCG全球合伙人、中國金融業智庫負責人何大勇表示,與資產管理市場快速增長相生相伴的是‘資產荒’現象的常態化。資產荒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在我國剛性兌付的環境下,客戶資金成本粘性高,客戶并不真正承擔自身投資的風險,而資管機構難以持續獲得匹配的低風險優質資產,從而對資管行業的產品收益率,新增規模和風險管理造成疊加影響。對于資管機構來說,簡單調整資產配置或降低產品收益率只是權宜之計,為適應‘新常態’,抵御市場份額流失的壓力,領先資管機構需積極開展轉型。
同時,報告從資金來源、資產類別、資管機構三個維度預判了未來五年中國資管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第一,資金來源上,目前國內機構資金占比約為40%,低于全球60%的水平。隨著養老金三大支柱的完善,險資規模擴大,以及銀行委外投資需求提升,未來機構資金占比將進一步提高。第二,資產類別上,未來五年,被動管理型和除非標固收外的另類投資產品整體上發展較快;而主動管理型中的股票類、跨境類產品也有較大潛力。第三,資管機構上,未來五年競爭態勢有所改變,銀行仍為中堅力量;得益于直接融資加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增速較快;而依賴通道業務的資管機構則面臨轉型。
報告指出,全球資產管理巨頭們已逐步形成了四大差異化的模式,分別是:全能資管、精品資管、財富管理、服務專家。對于中國資管行業來說,混業經營將是大勢所趨,為發展全能資管打下基礎。精品資管模式應以卓越投研能力和專業客戶服務為抓手,形成長期競爭優勢。財富管理型機構需以投顧團隊為核心,打通全業務鏈條,服務于高凈值客戶的綜合需求。而服務專家對于有基礎的機構來說,也是一條差異化道路。
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報告最后還指出,剛性兌付日漸成為我國資產管理深化發展轉型的主要障礙之一。但剛性兌付的打破很難一步到位,需要監管機構、資管機構和投資者三方共同有計劃、有準備地迎接“后剛兌”時代。此外,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和資管產品圖譜,健全資管行業的法律和監管,將為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張旭陽表示,打破剛性兌付問題關鍵是按‘風險可隔離、風險可計量、投資者可承受’的路徑設計,建立核心是對不同性質的業務進行風險隔離的‘柵欄’原則,使基礎資產的收益與風險真正過手給投資者,回歸受托代客業務的本源。此外,要促進資管業務發展,必須要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豐富資管產品譜系。最后,需要完善金融立法,并進一步統一監管標準,從募集方式、產品投向(基礎資產是否有公允估值、是否可交易)區分,以確定對投資者的保護程度,并實現穿透監管與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