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正在演講。
人物名片
林毅夫
漢族,1952年10月生,臺灣宜蘭人,無黨派,研究生學歷。現任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
4月25日早上8點50分,成都,新華賓館會議中心外人頭攢動。細雨并沒有影響到前來聽講座的人們。
當天的主角是林毅夫。作為目前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他多次參與國家政策制定討論,被稱為“國之智囊”。
9點整,講座準時開始。63歲的林毅夫笑著拉開了開場白:“很高興來到成都做這個講座。”他的語調中,透著一股軟軟的閩南味。
近3小時的講座里,他從世界經濟形勢說起,再到中國經濟未來走向,最后還給川企開出發展“藥方”。其間,掌聲一直不曾停歇。
全球經濟普遍疲軟
高收入經濟體跌幅超五成
作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的學生、前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對經濟學很有發言權。
在他看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情況,普遍呈現疲軟狀態。無論是發展成熟的新興經濟體還是高收入經濟體,都出現了經濟下行壓力,且下行的幅度比中國還要大。
林毅夫舉了個例子。比如,2010年巴西的經濟增速為7.5%,但2014年只有0.4%;印度在2010年時增速為10.3%,當年中國的增速為10.6%,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在2014年,印度的增速為7.4%,和去年中國增速相差無幾。“但印度在2012年改變了GDP統計方法,從而提升了2個百分點,如果還按過去的方法來算,實際只有6%,比中國的增速還要低。”
他還列舉了一些高收入經濟體,尤其是出口比重比較大的經濟體。像韓國,2010年增速為6.5%,但2014年只有3.5%,跌了一半;我國臺灣地區2010年的增速為10.8%,2014年也只有3.5%,跌了三分之二;新加坡2010年的增速為15.2%,但在前年也只有2.9%,跌幅超過7成。
過去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是3%,現在還沒有恢復。與此同時,歐元區的情況更不樂觀。
未來投資空間在哪?
基礎設施投資或大有可為
一個多星期前,中國2016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出爐,同比增長6.7%,低于去年第四季度6.9%的增幅。
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林毅夫抱有希望。
他說,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而現在正在轉變為靠消費拉動。“消費確實很重要,但消費增長的前提是家庭收入不斷提高,而收入的提高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靠的是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在林毅夫看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交易費用不斷下降都需要投資,有效的投資將改善中國的總供給,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隨著這一改變,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會提高,以此帶動消費。
未來,中國的投資增長空間在哪里?林毅夫認為,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和城鎮化,都能帶動GDP的增長。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將大有可為。
他說,雖然現在中國的鋼筋、水泥等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但都是中低端的產業,這些產業可以向中高端升級。“以2014年為例,中國進口的制造業產品就達到1.3萬億美元,這些大多是附加值較高的產品。”
林毅夫直言,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就是中國的投資機會。這些領域的投資能提高生產力水平,降低交易費用。“所以,中國若能把這些有利的機會結合,改善供給結構和產業結構,那經濟還將持續增長”。
四川要追趕全國
林毅夫現場支招
2015年,四川人均GDP為36781元,僅為全國的75%。從某種程度上,四川可以看做一個中等結構產業體。“十三五”中,如何追趕全國,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發展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
林毅夫從他多次提到的“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現場為四川的未來支招。“我把四川的產業分為五種類型,我們應當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施以相應的政策措施。”他表示,第一類是處于世界前沿水平或者接近領先水平的產業,比如汽車、家電,需要通過自主研發進行產品技術創新,以保持世界領先。
提高技術水平,一般有三種途徑。一,國外并購,技術嫁接。二,設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雇傭當地的科研人員。提高四川裝備制造業水平。三,招商引資。資料顯示,每年中國從國外進口先進裝備制造業將近10億人民幣。而隨著國內營商環境和政務環境提升,國外先進企業投資意愿強烈。政府應積極伸出橄欖枝,吸引國外企業到當地落戶,譬如建立國外產業園等。
第二類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些領域的優勢已逐漸喪失。少數企業要轉向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打造品牌,并加強對研發的投入。
第四類是手機、互聯網等新產業,研發周期特別短,資金需求不多,可以采取彎道超車的辦法,利用自身的優勢,參與直接競爭。
第五類是資本投入特別大、研發周期非常長,且關系到國防安全的戰略產業,需要政府財政直接提供支持。“四川省內有大量的軍工企業,應抓住這個機遇,民營經濟為軍工企業做配套服務,實現軍民深度融合。”
華西都市報記者殷航張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