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8日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用風險分析與展望》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用風險水平。
大公判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用風險存在六大特點:
一是沿線國家政治局勢穩定性相對較低,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突出。在該區域41個受評國家中,大公評定的高穩定國家僅有一個,分布在低穩定區域的國家最多。低穩定和高風險類型國家多處于政治體制轉軌過程中,多重因素導致其內部政局不穩定,缺乏或難以確立適合本國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并順利推行。
二是沿線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條件薄弱,經濟下行風險較大,但同時潛力較大,前景廣闊。大公指出,截至2015年底,沿線國家區域經濟總量估計達到23.2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1.7%,諸項經濟增長指標好于全球水平。
三是沿線國家主權債務風險較為分化,部分國家償債來源惡化與外部流動性壓力上升導致主權信用級別面臨下調風險,沿線國家的償債環境與財富創造能力亦存在較大差異。
四是沿線國家整體金融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對全球金融市場高敏感度等問題將為金融部門帶來較大風險。尤其中東歐地區銀行業外資比重大,貨幣錯配嚴重,不良資產處置較為緩慢。盡管在歐洲央行量化寬松政策刺激下其金融體系穩健性正在恢復,但實質性問題未明顯改善。
五是沿線部分國家對外資本依賴度較高,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和美聯儲加息將不同程度推升其外部風險。
六是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改善沿線國家信用風險水平。大公認為,現有國際貨幣體系與全球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已成為全球金融不穩定的主要根源之一。為盡量減少這一現象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中國對沿線國家當以直接投資為主,并建立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向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國家提供流動性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