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副行長陳雨露: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資金融通力度
中新網烏魯木齊9月21日電 (記者 魏晞)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絲綢之路金融論壇21日在烏魯木齊舉行。中國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論壇上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金融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引導各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完善體制機制,深化區域金融合作,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金融通力度。
一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強化內外聯動,加大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等戰略性優先項目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多元化、多樣化的投融資需求。
二是穩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2016年前8個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金額達8600億元。截至目前,央行與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約為1.4萬億元人民幣;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3300億元;在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人民幣清算行;推出人民幣對泰銖、人民幣對哈薩克斯坦堅戈的銀行間市場區域貨幣交易,降低市場主體交易成本。
三是推動與多邊開發機構合作。中國于2016年1月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助推“一帶一路”戰略與歐洲投資計劃等其他經濟體的發展戰略對接,便利與EBRD開展項目融資合作。
陳雨露建議,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應關注和研究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深化區域金融合作。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系將更加緊密,強化雙邊和多邊的金融合作、以金融服務便利化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需求和必要性進一步上升。要充分發揮現有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及各種交流平臺的作用,加強政策溝通協調,穩步擴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深化貨幣合作,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降低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給市場主體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好處。
第二,注重引入中長期資金。大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周期和投資回收期都比較長,要研究通過擴大直接融資、開展PPP合作等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特別是中長期資金,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第三,推動形成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工作格局。“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同時不同項目的投資回收期、商業回報率各有不同。對此,要進行合理的劃分,分類施策。對于公共物品屬性較強的項目,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的獨到作用。對于商業性項目,要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國際慣例運作。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有效合力。
第四,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治理大氣污染等環境保護問題是重大的國際議題,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中國是全球僅有的三個建立了綠色信貸指標體系的經濟體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在中國的倡議下,綠色金融今年首次被納入G20議程,并形成了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在前不久閉幕的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就發展綠色金融達成廣泛共識,強調為支持環境可持續前提下的全球發展,有必要擴大綠色投融資。中國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積極推廣綠色金融領域的最佳實踐經驗,促進綠色金融體系的能力建設。中國將進一步提高對外投資的綠色水平,也歡迎國際投資者通過各種渠道投資中國綠色項目,分享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