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9日電 10月18日,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主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戰略支持的第二期北大央企論壇“文化傳承創新走向世界的央企軟實力”在北京大學召開。眾多業界專家、知名學者、資深媒體人齊聚一堂,直面央企出海風向、立足央企現狀,探尋央企內生動力與“出海”著力點。

近20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戰略的深入發展,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的數量也從三家上升到一百多家,僅次于美國。在這些入圍的企業中,央企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央企在產品、技術、資本等硬實力有巨大的優勢,但是在品牌構建、文化傳播等軟實力也阻礙了央企走向世界的腳步。
資深外交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吳思科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國際產能合作已經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一張亮眼的“新名片”。中國在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中,一直堅持義利并舉、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市場運作的原則,與阿拉伯、沙特、埃及、土耳其、阿爾及利亞和西亞北非等地區展開溝通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中國在經濟外交領域主動作為,政府幫助企業牽線搭橋,鼓勵中國企業家在大型國際會議上推廣品牌、參與有關規則的制訂;另一方面,考慮他國的基礎、興趣以及項目的實惠度,從利他的思想出發,尊重沿線國家民眾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打造一個有規劃、長遠共贏的生態系統。
如今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央企亦是如此。產品技術等硬實力需要創新,文化、品牌等軟實力更需要在傳承和變革中進行創新,尤其是正在走向世界的央企。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何偉文認為,央企要做到創新驅動,一個是創新,另一個就是本土化。中國在創新,世界也在創新。根據最新發布的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排在第25位,在發展中國家是最好的,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創新不僅僅指的是互聯網,智能制造、無人機等各領域也都屬于創新的廣泛領域。
其次就是本土化,中國企業在國外的創新發展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本土化,這樣不僅有利于獲得當地優秀的人才、研發和金融資源、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還有利于跟蹤世界前沿科技不斷創新,提高我們的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中遠一開始在長灘租用碼頭被拒絕,但是在2002年中遠講一個集裝箱直掛波士頓,解決了當地600人的就業問題后,參議院還特地給中遠頒發了表彰狀,這樣一下子就打響了品牌”,何偉文說。
企業的軟實力如此重要,那中國企業的軟實力從何而來?環球時報高級顧問丁剛表示,中國成為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中建在巴哈馬群島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度假村、我們的運通大巴在古巴占領了90%的市場等,中企的影響力是靠這些硬實力獲得,而我們的軟實力則是隨著硬實力的不斷提升而提高。
為了不對當地的湖泊和山里造成破壞和污染,中鋁在秘魯特羅莫喬銅礦海拔4800米的礦區修建蓄水池和水處理廠,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安置因此特地建了一座新城;首鋼秘魯公司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解決了因為當地民眾罷工帶來的不利影響等,央企一直在當地的發展中尋找機會、尋求共贏,在給當地帶去技術、資本的同時,也帶去了價值觀,在創立標準和技術創新中提高企業的軟實力。丁剛說,“為什么我們能站住?我們靠的是共同發展、互利共贏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