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信息泄露不能仰仗個體維權,應由各級消費者組織代表公眾進行維權,從而改變博弈雙方力量不對等的格局。
近日,新華社播發了《你的信用卡個人信息“只花5毛錢就能在網上買到”?——銀行信用卡信息泄露調查》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時回應:公民可通過“12377”舉報電話等多種方式維權。
應該看到,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有關部門依法監管和民眾個人主動維權,二者缺一不可。而增強公眾維權意識,教居民如何自我維權,這本身也是有關部門的職責所在。不過,在現實語境中,三種維權方式看似可以自由選擇,但維權道路卻并不平坦。無論是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還是通過法律手段維權,都會面臨舉證難、“追雞殺牛”等共性難題。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巍指出,“侵權訴訟需要原告證明因果關系,這個比較有難度。”在個人信息泄露事件中,公眾作為受害者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即使眼睜睜看著網上自己的信息鋪天蓋地,本人也不堪各種推銷、詐騙電話的騷擾,卻并不知道這些個人信息是從哪個機構、通過什么渠道泄露的。縱然對某家銀行、某個網站心存懷疑,但囿于信息不對稱,往往難以有充分的證據舉證維權。同時,懲罰機制缺失,使得信息泄露維權呈現出“高成本、低收益”的不對稱。
監管部門教公眾維權是必要的,但不能仰仗個體維權,坐等投訴舉報。一方面,有關部門應主動出擊,及時發現非法收集、泄露、出售個人信息行為,加大打擊力度。正如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呂艷濱所言,“還是應該加強執法,行政機關有能力調取一些證據。一些企業如果泄露了個人信息,哪怕構不成犯罪,也應該進行高額處罰”。同時,引入公益訴訟,由各級消費者組織代表公眾進行維權,從而改變博弈雙方力量不對等的格局,打消一些商家店大欺客的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