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報名注冊會計師考試,可還沒開考就被售賣答案的電話和短信輪番“轟炸”,尋源追溯發現竟是考試中心“內鬼”作祟。記者昨日從合肥警方獲悉,日前警方成功破獲一起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考試中心“內鬼”在兩年時間里先后向社會培訓機構出售了41萬條考生個人信息,從中獲利57萬余元。
■震驚 報名系統遭查詢90萬次
2014年11月3日,某權威機構的考試中心向警方舉報,注冊會計師、審計師、造價工程師等相關專業資格報名結束后,部分報考考生頻繁接到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推銷相關專業考前培訓、相關試題和答案的短信和電話。經該考試中心對報名系統相關技術分析發現,在短短的幾天內,有一位網民在該考試中心的內部查詢報名信息系統內,操作查詢達90萬次,涉及30多個省市的注冊安全工程師和造價工程師等多項考試,嫌疑竊取、出售考生的個人信息。
經過30多天的網上巡查、走訪,并對該機構考試中心報名系統進行分析,警方將偵查視線集中到該考試中心工作人員孔某身上。今年1月初,警方在濱湖新區孔某的家中將其抓獲,現場查扣其個人電腦一臺和一個保存大量相關報考專業考試考生個人信息的優盤。據孔某交代,從2013年年初至被捕時,他利用工作便利,先后向多家社會培訓機構售出各類考生個人信息41萬余條,從中獲利57萬余元。
■憤怒 專業“對口”技術竊密
31歲的孔某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2008年畢業后就職于合肥市某考試中心。因為具有該考試中心報名系統后臺管理的權限,又有一定的網絡技術,在獲得各類專業技術考試考生信息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孔某很快就成為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眼中的香饃饃。在金錢的誘惑下,孔某很快淪陷,與一些培訓機構達成協議,約定由其向他們提供各類考生的個人信息,而這些機構則按照不同級別的考試,分別向其支付2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好處費”。
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注冊安全工程師、造價工程師、職稱外語、物業管理師……每次考試,考生在考試中心報名系統報名填寫個人信息后,孔某都會利用后臺管理權限查詢并拷貝下載這些信息,之后再按照不同培訓機構的需求分別進行出售。而拿到這些個人信息后,這些培訓機構很快就會向考生發送短信或撥打電話。2014年5月,人社部采用統一的全國資格考試的報名網站,孔某無法再利用權限直接下載考生信息,但他憑借專業技術和工作上的便利,根據一些培訓機構的需求,仍提取了大量相關考生信息。
目前,孔某及兩個社會培訓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已被依法刑拘,警方正在對考生個人信息的流向作進一步調查中。
■無奈 相關法律有待完善
個人信息被泄露,遭到各類商家的轟炸騷擾,對于很多人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往往是不堪其擾卻又投訴無門。
記者搜索相關法律條文后發現,刑法中對于“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規定為“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但是對于什么樣的信息屬于公民個人信息,目前并沒有權威解釋。
今年1月,國家網信辦網絡安全局副局長楊春燕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當前網絡個人信息泄露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銀行卡敏感信息泄漏現象屢次發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從事違法犯罪行為,損害用戶利益。對此,國家高度重視,正從立法、立規及建標準、建技術保護手段等多方面,促進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楊春燕表示,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有關部門將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的研究制定,加快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重點將加強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管,加大對非法收集、泄露、出售個人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
■提醒 不顯眼處卻易暴露個信
網購、辦卡、報名考試……生活中需要填寫個人信息的地方很多,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個人信息的泄露,給自己招來煩惱,甚至帶來損失。記者總結盤點了常見的幾類易泄露信息的途徑,希望市民能提高警惕。
途徑一:辦卡
無論是在銀行辦理儲蓄卡、信用卡,還是在商家辦理各類會員卡,都需要申請人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相關工作人員可以輕易接觸持卡人的信息,甚至有的信用卡在辦理時就明確聲明個人信息可能與合作企業、聯名商戶共享。
途徑二:網投簡歷
求職簡歷中個人信息一應俱全,而求職者一般會選擇將簡歷對企業公開,無論是招聘網站后臺工作人員,還是擁有權限的企業,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查看簡歷中的信息。
途徑三:快遞單、銀行對賬單
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紙質對賬單上記錄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隨意丟棄容易造成私人信息泄露。
途徑四:網購、社交平臺
不論是網絡購物還是注冊一些論壇、社區、網站,或者在微博、QQ空間發布信息,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個人信息。不法分子往往可以從不起眼處發現細節,如在QQ空間或寫日志或發布照片,朋友評論或者轉發中,出現一些如姓名、職務、單位等個人信息。
途徑五:身份證復印件濫用
生活中辦理許多業務都需要用到身份證復印件,上面涵蓋了個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而往往很多人都沒有在身份證復印件上寫上“僅供某某單位做某某用”等申明,極易為不法分子挪作他用。此外,多余的復印件也要注意銷毀。
■支招 如遇泄密可及時維權
警方提醒市民,在必須提供個人信息時一定要謹慎,要有選擇地留自己的有效信息。如果必須給對方身份證復印件時,需備注復印件的用途,以防被挪作他用,而且一旦發生糾紛,也有利于查找證據。在網上求職或者填寫相關信息時,要選擇正規官網,千萬不要透露太多個人信息。
而一旦發現個人信息泄露,公民應盡快進行舉報維權,國家網信辦提示,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維權:
1.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遭遇信息泄漏的個人有權立即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2.個人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國家網信辦所屬的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將專職接受和處置社會公眾對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楊春燕說。據了解,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舉報熱線為“12377”,網址為.12377。
3.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合公新 本報記者 王偉 實習生 翟妤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