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瑞麗3月3日電 (崔汶)巖瑞家住在云南省瑞麗市,家里的甘蔗地就在中緬邊境線上。3日,巖瑞帶著家里的勞動力,來到甘蔗地里,將收割后的甘蔗根刨出來。往年處理甘蔗根,巖瑞都是一把火就在田里燒了,去年因為一場“官司”使他不能再那樣做了。
2014年3月14日,緬甸公民散比通過口頭申請,將巖瑞告上了中緬邊境線上的“國際小法庭”。
巖瑞當時焚燒自家地里的甘蔗根,由于風大和管理不慎,將緬甸木姐市散比家的竹子燒傷、燒死300余棵,雙方因賠償問題產生糾紛,散比于是向“國際小法庭”提出調解申請。
調解員經過初步調查和協商,于2014年3月17日在巖瑞的甘蔗地里對雙方進行正式調解,最終巖瑞賠償散比780元人民幣,并把燒傷、燒死的竹子砍走處理,同時,為雙方各自的利益考慮,巖瑞承諾不再此地焚燒甘蔗根。
“比起刨甘蔗根當然是一把火燒了更省力。”巖瑞說,既然“國際小法庭”已經作出了裁定,自己愿意遵守。
巖瑞所說的“國際小法庭”全稱為中緬邊民涉外矛盾糾紛聯合調處室。
由于特殊的地理區位,緬方的牛羊入境糟蹋莊稼,中方的雞鴨出國覓食生蛋屢見不鮮,由此引發的中緬邊民間的涉外糾紛時有發生。針對此情況,2011年7月,姐相鄉司法所、姐相邊防派出所、銀井邊防工作站聯合相關單位組建了調處室,建立了邊民涉外矛盾糾紛聯合調解機制。
“我們主要受理的都是民事糾紛,鄰里、家庭、經濟矛盾等一些小糾紛。”據調處室副組長周上沛介紹,調處室的工作人員,不僅有邊防派出所民警、司法干警,還有中緬邊境各村寨中的頭人(長老)。在處理糾紛時能第一時間組織中緬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處,以法為規,以道德為義,公平、公開的處理邊民糾紛,努力把邊民涉外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自成立以來,調處室共調處涉外矛盾糾紛92件,調處滿意率達100%。
“我們將把調處室的工作模式在全市推開,爭取覆蓋整個中緬邊境地區。”周上沛說,目前已經在瑞麗市成立了多個調處室,未來將在整個中緬邊境地區推廣,用法律和道義處理邊民涉外矛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