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走進丹鳳縣竹林關村,映入眼簾的是:一道道風格獨特的水景觀,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農家小樓,一片片翠竹掩映的田園農莊……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竹林關的美,因為它經歷了一場“化蛹成蝶”般的“蝶變”——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面貌實現“華麗轉身”
在建設竹林關美麗鄉村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圍繞“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齊全、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按照“提升桃花谷、挖掘竹文化、打造水景觀、重塑古村鎮”的思路,把竹林關美麗鄉村劃分“桃花谷景區建設、竹林關古鎮改造、丹江河水面開發”三大板塊,加大投資,做好“竹、水、路、街、居、業、景”七篇“文章”,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的“樣板村”。
如今,漫步竹林關村,民居新了,街道寬了,路燈亮了,環境美了,商貿古鎮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老街、丹水街、康樂街、中心街變成了青石板鋪就的步行街,完成了6條街道沿街300戶房屋立面改造,古色古香的民居讓人賞心悅目;中心街、丹水街、康樂街“水景觀”引人注目,“小橋流水”的江南風光讓游客們流連忘返,268個明清建筑風格的街道店面更加“搶眼”,小吃一條街任你挑選大飽口福。
產業富民打造休閑基地
縣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依托桃花谷旅游景區,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商貿服務等產業,努力把竹林關村打造成為丹鳳乃至商洛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今年,竹林關村舉辦了首屆桃花谷民俗文化節,以“觀賞桃花美景、欣賞民間曲藝”為主題,舉行賞花游園和美文詩會等精彩活動,一場場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民藝表演,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活動首日,就有49輛旅行社大巴和1600多輛私家車來到桃花谷。
在鄉村休閑旅游方面,縣鎮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突出抓好民宿建設、鄉村美食和民間手工藝品、特色旅游紀念品開發。目前,竹林關村已發展商鋪341戶,農家樂及餐飲酒店39家,新增賓館10個,對外接待水平不斷提升。開發魔芋、紅薯粉條、刺繡、竹編等地域特產,正在建設10戶民俗手工特色農家大院、30戶以上特色小吃一條街商鋪,并通過發展電商帶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綠化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竹林關,相傳因元朝時竹林茂盛而得名,也曾是北通秦晉的重要水旱碼頭。縣鎮圍繞竹、水兩個元素做文章,一下竹林關高速路,在關門兩側栽植竹子1000株,長208米的丹江大橋橋體欄桿用竹子包裹,中間栽植竹子,以竹迎客。桃花谷景區沿線和廣場周圍、河岸兩邊盡植翠竹,讓竹子成為竹林關的主色調。在提升桃花谷景區的基礎上,發展油菜花,輻射張塬、王塬、州河北等6個村,傾力打造萬畝花海。在桃花谷栽植桃樹、櫻桃、葡萄133公頃,以側柏、龍柏、竹子、女貞、紅葉石楠、紫穗槐、紅葉李、櫻花和紫薇為主的生態林360公頃,綠樹成蔭,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在丹江和銀花河建設3000米生態河堤和5個橡皮壩,形成水域面積55萬平方米,可進行劃船等水上游樂活動。
以文化人弘揚文明新風
注重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充分挖掘鄉村優秀文化資源,依托竹林關桃花谷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古鎮、桃花公主廟、紅三軍軍部遺址等人文景觀,擬推介一批具有陜南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目前已建成了集文化展示、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廣場和游客接待中心,印制旅游文化折頁,編撰出版了《商于古道之竹林關》等系列地方叢書,推出了旅游歌曲《我的家鄉竹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