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陳曉鋒 李敏郡
10月28日,洛南縣秋高氣爽,云淡風輕。保安鎮許廟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內,3臺玉米秸稈還田機駛過田間,隨著機器刀軸高速旋轉,玉米秸稈被切斷、粉碎,均勻拋灑在地里。
“以前老百姓收完玉米,把秸稈砍倒焚燒,煙熏火燎影響環境。現在用機器粉碎后,直接拋灑在地里,既能疏松土壤,又能保護環境。”許廟村黨支部書記潘書民說。
以往令人頭疼的玉米秸稈,如今成了“香餑餑”。玉米秸稈全量還田技術悄然改變傳統耕作方式,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注入綠色動能。
洛南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管理處副處長許永波表示:“洛南縣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處與縣農機中心在許廟村開展的這次秸稈還田技術應用,既加快了群眾的秋收進度,節省了人工清理成本,減輕了群眾負擔,又提升了土壤肥力,為下一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的土地平整和地力提升提供了保障。”
“一臺秸稈還田機每天可完成秸稈還田50畝至80畝,計劃利用一周時間,在洛灞路沿線實施秸稈還田1200畝。”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主任賀鐵鋒說。
“秸”盡所用,沃土生金。據了解,秸稈還田技術不僅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還能減少約15%的化肥使用量,實現“藏糧于地”。目前,保安鎮已實施秸稈還田面積1000多畝。
“從‘一燒了之’到‘變廢為寶’,實踐充分證明,秸稈還田不僅是一項農業技術的革新,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轉變。”許永波望著眼前機械化耕作場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