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英
三伏天氣,酷熱難耐。在商南縣十里坪鎮中棚村太山廟組,幾個戴著草帽的工人正揮舞著鐵鍬平整土地,來來往往的水泥罐車碾過新建設的產業路,一排排直徑10米的銀白色圓桶正在加緊施工……這里正是十里坪鎮中棚村三河流域冷水魚產業園建設項目——秦嶺“鮭谷”建設場景。
占地16畝地的冷水魚產業園所在地,原來是中棚村太山廟組村民眼中的荒山溝,如今已經成為三河片區的黃金土地——180米漿砌石防洪壩如同一條生態防線,守護著20個直徑10米的陸基圓桶養殖區,又保障了下游農田安全。該項目建設的500米水泥產業路和1000米引水管道,將山泉水直接引入養殖系統,建成了“水不離山而增值”的生態循環三文魚養殖場。
“這里的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水溫常年保持在12℃—16℃。”技術負責人郭靖介紹,產業園采用“魚菜共生”系統,養殖尾水經過三級凈化后用于西洋菜種植,既解決了環保難題,又額外創造了每畝8000元的蔬菜收益。這種“以水養魚、以菜凈水、魚菜共生、低碳環保”的模式,讓生態資源實現了增值。
作為商南縣格瑞農業有限公司的控股企業,鮭谷冷泉農業依托母公司10多年的虹鱒魚養殖經驗,與華中農業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公司不僅擁有8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水域,其“秦楚冷泉”牌三文魚曾榮獲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更通過了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頒發的BAP(最佳水產養殖規范)證書,成為陜西省首家通過BAP認證的虹鱒魚養殖基地。
項目最引人矚目的是創新的利益分配設計,財政銜接資金形成的資產明確歸屬村集體,通過直接帶動、吸納就業等方式帶動82戶251人(其中脫貧戶及監測對象45戶140人),戶均年增收1500元。
村民余月寶算了一筆賬:“4畝土地年流轉費2000元,我在養殖場當基建施工員月工資3000元,年底還有分紅。”
像他這樣的家庭,年綜合收入增加超過2萬元。更深遠的變化是,村集體用收益金可以修建便民橋、安裝太陽能路燈、設立獎學金等,讓鄉村治理有了可持續的經濟支撐。產業園的建成將催生“乘數效應”,沿河打造的垂釣休閑區,周末可接待游客;村里新建的民宿和農家樂,讓“吃冷水魚、賞冷泉景、吃漁家宴、宿石板屋”成為旅游新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