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段陽

10月15日,商南縣環保志愿者在縣河水庫開展清潔行動,用實際行動守護水源地生態安全。

11月9日,商南縣環境監測站采樣員王子銘在丹江(商南縣過風樓段)進行水質采樣,嚴把水質安全關。
丹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與輸水通道,蜿蜒流經商南縣89.5公里,流域面積1743平方公里,是商南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商南縣錨定“水質穩定達標、生態持續向好”目標,多措并舉筑牢丹江源頭生態屏障,讓一江清水既滋養境內百姓,又助力商南牢牢守住南水北調陜西商洛出境生態防線。
治污攻堅:鐵腕守護清水底線
“十四五”以來,商南縣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水源保護核心任務,將水污染防治作為筑牢生態屏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實縣級領導包抓鎮(街道)責任制,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綜合治理,建立縣級河長季度巡、鎮級河長月度巡、村級河長每周巡的三級巡河制度,不僅壓實了各級治水責任,更形成了巡河、管河、護河、治河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構建起全域水污染防治責任閉環、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
商南縣常態化核查整治丹江沿線125個入河排污口,建立“一口一策”檔案,嚴防生活污水“進江”。同步推進城區污水管網治理:日常維護管網67公里、檢查井235座,清淤3200余立方米;新建管網9.9公里、檢查井55座,實施5處雨污(河污)分流工程,既降低污水濃度,又增加縣河生態流量。此外,4個鎮級污水處理廠進入通水調試階段,3個加速支管網施工,21個移民安置點(景區)及46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成投用,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網絡持續完善。
除生活污水系統治理外,商南縣扎實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控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方位筑牢水質安全防線。完成6座尾礦庫閉庫銷號、5座尾礦庫提升改造并順利通過驗收,全縣尾礦庫總數減少至5座;同時對涉金屬廢渣點位全面起底排查整治,從源頭管控污染風險,推進生態修復,確保與水源保護要求高度契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多點發力”:93.1%的耕地采用測土配方施肥,97.51%的畜禽糞污實現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垃圾通過“三次四分法”與市場化運營實現“日產日清”,治理覆蓋率達96%,從源頭減少農業污染物入河,切實守護丹江流域水質。
系統修復:多維重塑生態畫卷
在控污基礎上,商南縣按照“全域治水、一河一策一景”思路推進水生態修復,圍繞14條河流健康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提升、濕地生態修復,推動丹江流域實現從“水清”到“岸綠、景美、生態優”的深度跨越。
結合縣域水系特點,商南縣編制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檔”,完成滔河、清油河等14條河流健康評價與檔案建立,試馬河、泊河等4條河流劃界穩步推進。重點實施滔河趙川中小河流治理等項目12個、丹江河道治理等水利項目4個,通過修建梯田、種植水保林、布設截排水溝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59平方公里、新修生態護岸4365米;還采用植草護坡、生態石籠等柔性技術整治河道,同步提升水土保持能力與景觀價值。
美麗河湖創建成效突出:太吉河、清油河獲評“陜西省幸福河湖”,金絲峽鎮太子坪河經河堤整修、河岸綠化成為網紅打卡地,清油河鎮澗場村實現從“爛河灘”到“生態園”的蝶變,形成“城有濱水綠道、村有親水景觀”的全域格局;試馬鎮馬泉山水土保持示范園獲評“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園”,為河湖治理提供可復制經驗。同時,建立“河長+法檢兩院院長”聯動機制,1696名巡河員常態化履職,丹江、清油河等重點河段安裝高清攝像頭43個,以數字化監管守護河湖生態,讓每條河流都成為承載民生幸福的“生態紐帶”。
興水增效:多路徑釋放治水紅利
圍繞丹江水源守護核心,商南縣以水為脈聯動轉化生態價值,既依托優質水資源培育綠色產業,又靠精細管理守住水資源本底,構建起“生態護水、產業興水、管理保水”的完整閉環。
依托優質水生態資源,商南縣把“好水”轉化為“好產業”:以金絲峽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核心,串聯丹江蓮花湖水利風景區、丹江百里畫廊,打造“茶旅+康養”融合項目,29萬畝茶園托起綠色產業帶,富水茶海公園、試馬北茶小鎮等帶動茶旅產值突破56億元;借力滔河、清油河等流域冷水資源,大力發展秦嶺冷泉魚養殖(規模居全國第三),年產中華鱘等特色魚類100余萬尾,漁業產值超6100萬元;更以優質水源為支撐,培育中藥材30萬畝、食用菌1.1億袋,形成“茶菌藥漁”多元體系,帶動群眾增收。
在做優產業的同時,商南縣以科學管理守住水資源本底。遵循“節水優先、循環利用”原則,優化污水處理工藝,推動中水用于市政綠化、工業冷卻,讓“廢水”變“活水”;嚴格落實流域水量調度,將蓮花臺水電站流量數據接入全域監管平臺,按標準泄放生態流量,確保河道“不斷流”,既維護河流健康,也為綠色產業持續發展筑牢水資源根基。
全域布防:織密筑牢水域安全網
商南縣圍繞“全域布防”核心,從監測預警、源頭防護、應急處置三方面協同發力,同時融入跨區域聯動與執法監管,全方位織密筑牢“水環境安全網”。
水環境監測是水資源管理的“眼睛”,商南縣構建了覆蓋全域水質的監測網絡,在丹江及其主要支流布設30余個監測點位,配備水質快速測定儀、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形成“自動監測+手工采樣+無人機巡航”的立體化監測模式,平均每年開展丹江水環境監測230天,采集分析水樣2000余個,處理各類環境監測數據超5000個,精準捕捉水質細微變化。出境斷面、縣河水庫等關鍵水源地經監測,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以上,為全流域防護與應急工作提供“真、準、全、快、新”的科學數據支撐。
依托監測數據構建的水質動態感知體系,商南縣將防護重心向飲用水源地源頭聚焦,筑牢飲水安全第一道防線。已完成1個縣級集中式、7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劃分,累計投資248萬元建設隔離圍網、智能監控系統、截污溝、應急壩等保護設施,同步設置界樁、警示牌等標識70余處,清理違規種植、養殖點位4處;并建立“日常巡查+每月水質監測”機制,形成水源地全流程閉環守護,切實保障水質達標與水源地生態安全。
在守牢水源地安全基礎上,商南縣進一步織密風險防控與監管閉環。應急建設上,先建機制強隊伍,設立環境安全預警機制、組建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投資60萬元在蓮花臺水庫建設銻濃度異常應急處置設施,在過風樓鎮、縣河水庫等關鍵節點常態化儲備活性炭、絮凝劑等應急物資,細化“監測預警—物資調運—現場處置”全流程方案,確保突發情況1小時響應、2小時處置。同時,與河南淅川、湖北鄖陽深化“三省聯防”機制,先后開展丹江流域專項巡查18次,化解跨省水質污染糾紛3起,查處跨省非法捕撈案件6起,收繳禁用漁具270余套,打通跨區域聯防聯控通道。
此外,聯合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推進“日常巡查+專項執法”,累計開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專項執法32次,出動執法人員4200余人次,檢查企業及點位1500余家,立案查處非法排污、違規養殖等環境違法企業56家,排查整治生態環保領域風險隱患89處,以“應急兜底+執法護航”雙重保障,守住全域水環境安全底線。
從排污口“一口一策”的精準管控,到生態護岸的柔性修復;從水域環境的閉環守護,到“茶菌藥漁”的綠色轉型……商南始終以“生態優先”為標尺,把每一項治污、修復、管理舉措,都轉化為守護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的具體行動,在秦嶺南麓勾勒出“清水永續北上”與“群眾增收致富”的共生圖景。這份藏在丹江粼粼波光里的守護,既是商南對“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使命的堅定作答,也是秦嶺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縮影。未來,這股清澈的丹江水,依然將帶著商南人的生態初心繼續北上,在南水北調的生態長卷中,續寫更多“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