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王榮金 崔廷玉)近年來,山陽縣多措并舉,扎實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專項行動,筑牢全縣古樹名木保護屏障。
山陽縣圍繞古樹名木保護、生態修復保護等重點,定期組織召開全縣林長業務培訓會、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培訓會,舉辦林業大講堂,教育引導全縣林業干部和護林員爭當生態衛士,開展“秦嶺衛士行動日”“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加大《森林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盜伐、毀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每年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萬余份(張),形成全社會重視和自覺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
山陽縣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專班,以林長制為抓手,建立實行“林長+法院院長+檢察長+警長”長效機制、縣級領導包抓特級古樹重點保護機制、成員單位聯系包抓鎮(街道)工作機制,扎實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專項行動,明確全縣273株古樹名木管護責任主體,逐級、逐樹簽訂管護責任書,統一進行掛牌、實行專人保護,落實落細“一樹一檔”“一樹一策”,筑牢古樹名木保護屏障。抽選20余名林業、園藝、生物學等領域專家,組建古樹名木保護科技人才服務團,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點3處,配備護林員1958人,嚴格落實護林員和各級林長常態化巡查巡林制度,針對巡查排查發現問題,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集中會商,制定處置措施,科學落實搶救、治理、復壯等綜合措施。結合動態排查整治秦嶺“五亂”問題,結合各級環保督察、森林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共辦理涉林案件179起。通過對古樹實行“一樹一策”精細管護,包括定期“體檢”、清理周邊雜物、恢復原始土壤環境、安裝生物多樣性保護點等技術支持,確保樹體通風透光、排水通暢,防止裸露根部受傷,改善古樹生長環境,確保古樹名木“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山陽縣林業局副局長王穎新介紹,山陽縣通過不斷加大對古樹名木的有效保護,大大提升了地方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生態保護+產業效益”的良性循環,山陽縣森林覆蓋率由“十三五”時期的63.1%提高至72%以上,活立木總蓄積791.91萬立方米,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省級森林城市”稱號,獲評陜西省綠化模范單位。漫川關鎮、楊地鎮、西照川鎮龍泉村等多個鎮村,通過古樹保護帶動中藥材種植、旅游開發,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