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鵬里 李小軍 耿 錕
10月10日,趁著兩場秋雨的間隙,我們來到商州區楊斜鎮月亮灣村,恰巧碰上區林業局兩任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交接。
末了,村黨支部書記張邦學、原駐村第一書記郭勇、新任駐村第一書記孫戰國,三雙大手緊緊握在一起,他們使勁搖晃著手臂,爽朗的笑聲吸引著在場每一個人的目光。
“我們大家繼續努力,月亮灣的明天一定會更好。”張邦學沉穩有力的聲音,淹沒在大伙的掌聲中。
紅色鑄魂興文旅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飽經滄桑、慣看風云的東岳廟,依舊蒼涼而悲憫地凝望著身邊這個山村。
“你可能想不到吧?這里曾是相當繁華的深山集鎮。驛站、商鋪、錢莊、廟會,應有盡有。”站在廟前空地,張邦學向我們講述這片土地的前塵過往。東岳廟,曾是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清泉宮,也就是龍王廟,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月亮灣會議舊址。我們眼前的月亮灣,曾經發生過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重大事件。
“我的爺爺,曾經背過紅軍傷員。”張邦學不無自豪地說。據了解,月亮灣現存13個紅軍養傷藏身洞,58棺紅軍烈士墓,還有秦嶺口、海棠岔、牛槽溝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烈士馮西金故居忠義堂醫館、秦王山紅軍練兵場和紅二十五軍文公嶺殺馬溝戰斗遺址等革命遺跡遺存。
2024年10月,月亮灣長征主題公園獲授陜西省革命老區紅色場館“老區精神教育基地”牌匾,公園主體為紅軍烈士墓園與毗鄰的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月亮灣清泉宮會議舊址展館。展館內展示有蘇維埃政府石碑碑文,紅軍遺留和使用過的桌椅板凳、武器裝備、生活用品、書信題詞,以及當地群眾支持革命隊伍、反映軍民情深的詩詞歌謠、革命故事等。
因此,月亮灣村明確了“紅色文化旅游+種植”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紅色旅游度假為方向,結合紅色主題旅游設施,打造集紅色教育、鄉土餐飲、民宿民俗于一體的紅色主題旅游目的地。目前,月亮灣長征主題公園建設進入配套設施查漏補缺階段,重點提升人居環境和旅游配套設施,具體開展村莊建筑風貌、色彩統一協調,道路規劃整治;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線等各項國土空間規劃的控制性指標,統籌村域各項土地利用規模和方式;現代化農業發展初具規模,農地管理模式逐步完善;民宿改造初步建設完成,休閑農業完成提質升級;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旅游吸引力逐步提高;鄉村管理制度合理有效,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
我們看到,清泉宮會議舊址展館修繕工程正在有序實施,修舊如舊、保存原貌是工程建設的最大特色。緊挨清泉宮的是新建的烈士陵園,松柏常青,莊嚴肅穆。月亮灣村523戶人家,他們的祖輩多數當年都和紅軍戰士有過交集,有的幫忙站崗放哨,有的直接參加紅軍,有的就長眠在這個陵園。陵園前的廣場,常有當地干部群眾駐足凝望。在這里,他們重溫紅軍和祖輩浴血奮戰的歷史;在這里,他們謀劃現在和以后村莊建設的藍圖;在這里,他們汲取創新和奮斗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信,烈士和祖輩看到今天的山河盛世,一定會開懷大笑!
特色產業強支撐
一方古樸的石桌,一座素簡的涼亭,幾株多年的老樹,這是“相與月灣”品牌注冊人劉俊的庭院和酒坊的外景。
“80后”劉俊,人如其名,心靈手巧,性格溫和,堪稱新時代月亮灣的“冒富”。劉俊曾經學過木工,還有20多年國內知名白酒釀造企業從業經歷。2022年,劉俊決定回鄉創業,在區林業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會一班人的支持下,劉俊創辦了純糧釀醋廠。一年后,“月亮灣香醋”成功走出商州,進入西安市場。
產能過剩!產能嚴重過剩!香醋只能以銷定產。于是,劉俊又創辦了酒廠,主產高粱酒和苞谷酒,年產無添加高品質白酒1萬公斤。月亮灣高粱酒和苞谷酒成為遠近群眾自家宴席的“定制酒”,也吸引著不少外地客商前來品鑒、交流、訂購。
千牛食用菌工廠化養菌項目車間,是月亮灣村2021年引進建設的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現代科技加持之下,養菌房可以自由調控溫度,徹底打破了食用菌生產的季節限制,實現全年無間斷生產。近年間,村上新建銀耳自動化生產車間,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生產效益。同時,村上引導群眾發展養蜂產業和庭院經濟,規模種植油菜、油葵、菊芋、連翹,形成多種產業共同支撐群眾致富增收的格局。
據千牛食用菌產業基地負責人徐鎖勞介紹,目前基地種植規模約200萬袋,年產值約2000萬元。基地累計帶動456戶群眾增收,戶均每年分紅1892元,同時吸納139名群眾就近務工,僅此一項人均每年收入近7000元。
月亮灣村兩委會和區林業局駐村工作隊還提出了更為長遠的產業發展目標:著力構建“紅色文化旅游+鄉村特色種植”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持續開發、做大做強特色旅游產品。與此同時,引進良種良法,發展現代農業,融入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趣味采摘等多種業態,促進紅色旅游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互促互進、共生共榮。
坐在劉俊自己設計建造的涼亭下的石桌旁,傾聽能人干部的土語鄉音,品嘗新近炮制的醋泡黑豆,淺飲這里釀造的高粱清酒,時間過得緩慢而愉悅。話題結束,我們起身,不由相視而笑。笑聲驚動了樹梢的花尾巴喜鵲,它一下子飛得老高。
聚力同心共奮斗
行走在月亮灣村,路旁一棟棟規劃統一、風格相近、漂亮大氣的歐式洋房相當吸睛。大多房屋尚未正式入住,正在進行內粉、裝修。
看到我們走近,靠近道路房前的那只田園犬瞪大眼睛,警惕地吠叫起來,向主人發出信號,戶主王榜勞迎了出來。據介紹,這里共有18棟新建洋房,是去年“7·19”洪災后的重建項目。當時,居住在這里的21戶人家房屋倒塌,其中3戶易地安置到柴灣移民小區。
“原來的土房倒了,建房補貼再加上保險理賠,我們每戶拿到了8.8萬元。此外,還有過渡期的臨時救助款項,這在早些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王榜勞說,“我們大伙也是因禍得福,正好再花些錢,建一個更加舒適、時尚的房子。以后,就是辦個農家樂、民宿之類的,也招游客喜歡。”
在郭勇的記憶里,去年“7·19”洪災發生時,溝里一戶人家正在大辦宴席。得到預警信息后,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干部一起緊急趕赴現場疏散群眾。同時,緊急撤離所有受到滑坡體和泥石流威脅的群眾,將他們臨時安置在原來的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內。“和往年相比,盡管洪水來得猛、來得快,但我們做到了,月亮灣村沒有一個人傷亡。”郭勇告訴我們,“洪災考驗了兩委會和工作隊,我們也因此贏得了群眾的更多擁護、更大信賴!”
58歲的張邦學,長期在西安經營餐飲,是掌勺的大廚。2018年,他回鄉擔任村委會主任,3年后,張邦學出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在張邦學的帶動下,10名在外創業能人回鄉創業、回村任職,村上新發展16名年輕黨員,培養25名實用人才,形成了推動促進鄉村發展和有效治理的干事創業團隊。“張支書辦村務就像做菜一樣!”聽到大家夸贊的話語,張邦學淡淡地笑了:“做好宴席靠大家,辦好村務也靠大家。”
“今天,我就回去了。村上想要我幫忙干啥,隨時打電話。”郭勇有些不舍。
“接任第一書記,我還是覺得有些壓力。我一定努力干出新成績。”孫戰國這樣表態。
“天底下叫月亮灣的地方很多,但像我們這樣紅色的月亮灣不多。我們大家一起,凝聚和匯集更多干事創業力量,讓我們的紅色旅游和綠色產業盡快發展壯大起來,讓大家的笑意更真心、笑容更燦爛、笑聲更持久!”張邦學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