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瓦房口鎮馬家臺村“院落會”見聞
本報通訊員 未志娟
孟航
夜幕初垂,秋風送爽。10月10日,在柞水縣瓦房口鎮馬家臺村四組一戶農家院子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院落會”正熱鬧進行。沒有嚴肅的會場布置,沒有固定的發言席,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與數十名村民圍坐一圈,以拉家常的方式共話村組發展、共解民生難題,現場氣氛既融洽又熱烈。
“以往政策宣講靠喇叭、發傳單,大家有啥疑問,我們很難掌握。現在把會場搬到院里,距離近了,心也貼得更近。”馬家臺村聯村領導華路的話,道出了“院落會”的初衷。
“院落會”打破傳統會議模式的局限,將議事平臺直接設到村民家門口,實現零距離傾聽群眾心聲。會上,聯村領導、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及包村干部摒棄“官話和套話”,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話”,向村民詳細解讀最新惠民政策、防汛防災安全知識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的具體要求,確保黨的“好聲音”、國家的好政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政策講透了,話匣子隨即打開。“我們組這段路下雨天總積水,能不能想辦法解決?”“鄰村種中藥材效益好,咱這兒的氣候和土壤適不適合?”“村里文化活動太少,能不能多組織幾場?”互動交流環節,村民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環境衛生、鄉風文明等切身利益相關的話題暢所欲言,既有對村里工作的肯定,也直截了當地指出當前面臨的困難。
面對村民訴求,包村責任人孟航一邊認真聆聽,一邊詳細記錄,能現場解答的當場回應,需要協調解決的當場承諾建立問題臺賬,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保證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坐在自家院里開會,心里踏實,有啥說啥不犯怵。干部聽得認真,我們感覺特別受尊重!這樣的會,我們都愛開!”村民謝幫明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這種不拘形式、不設門檻的“院落會”,打破了臺上臺下的隔閡,拆除了干部群眾之間的“心墻”,讓交流更走心、溝通更暖心。
“‘院落會’不單是政策宣講的‘傳聲筒’,更是我們收集民意的‘感應器’、凝聚人心的‘黏合劑’。”馬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左極明深有感觸地說,通過一場場面對面、膝碰膝的交流,村里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村民從以往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如今熱心參與的主人翁。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辦,建言獻策的多了,主動參與的也多了,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激發,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如泉涌動。
推廣“院落會”議事制度,是瓦房口鎮近年來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舉措,通過接地氣、聚人氣的形式,將議事決策、政策解讀、矛盾調處、共識凝聚的舞臺直接搬到村民身邊。
這一創新實踐,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模式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它不僅及時化解了基層的潛在糾紛,更在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中,為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文明建設等匯聚了民智民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群眾智慧和堅實底氣。
如今在馬家臺村,一場場“院落會”不僅開出了實效、解決了問題,更開出了感情、密切了干群關系。它像一座堅實的連心橋,連通了干群;也像一條強勁的紐帶,將全村人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共同匯聚起邁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