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田楠
秋陽映秦嶺,植綠正當時。近日,柞水縣小嶺鎮大西溝礦區呈現一片繁忙景象——柞水縣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隊聯合大西溝礦業公司,以“黨建領航促生態 秋季補種踐初心”為主題,開展2025年“美麗陜西,志愿有我”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小額資助項目專項行動。60余名黨員干部與志愿者攜手揮鍬、共植新苗,2000余株刺槐、紅楓、櫻花、冬青穩穩扎根礦山,為秦嶺生態守護再添一抹亮色。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秦嶺國家公園核心區,柞水的生態保護意義重大。然而,小嶺鎮因長期礦產開發,曾面臨棄渣堆置、植被稀疏、地質災害隱患增多等生態問題。轉機始于2020年2月,由商洛市生態環境局柞水縣分局發起成立的柞水縣環保志愿服務隊,秉持“守護秦嶺生態?當好鐵軍衛士”黨建品牌理念,聯合政府與企業力量開啟礦山復綠行動。截至2025年,已累計栽種苗木400余萬株、播撒花草種子4.3萬公斤,1600余畝采礦區域逐步褪去“灰裝”披上“綠衣”。
活動現場,2輛皮卡車轉運覆土、1輛中巴車接送人員,保障物資與人員高效運轉。黨員干部率先拿起洋鎬清理石塊,志愿者們手持鐵鍬平整場地,嚴格按照“扶苗—填土—踩實—澆水”的規范流程補種樹苗。
“不只是種樹,更是筑生態、謀長遠。”據項目負責人方艷介紹,此次秋季補種是“守護秦嶺生態,當好鐵軍衛士”項目的關鍵一環。其創新的“黨建聯建+志愿服務+企業協作”模式,打破了單一主體治理的局限:黨組織引領方向、整合資源,志愿服務隊深入參與規劃與執行,企業則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三方合力推動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項目還引入客土噴播技術,同步開展專業培訓,提升苗木成活率;后續更將打造礦山環保科普基地,通過攝影展、研學活動等方式,讓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站在大西溝礦區遠眺,新栽的苗木迎風挺立,昔日的礦山正逐步恢復生機。柞水縣環保志愿服務隊將繼續以“美麗陜西,志愿有我”小額資助項目為抓手,鞏固1600余畝礦山治理成果,通過線上發布修復對比視頻、線下布設宣傳展板等方式,讓“柞水模式”被更多人知曉,推動礦山生態修復經驗在秦嶺沿線乃至全國同類區域復制推廣,用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