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 (譚翀)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并圍繞建設現代農業部署了一系列強農政策舉措。今年的一號文件有哪些政策亮點?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在接受人民財經采訪時表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發展現代化農業、幫助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意見》指出,2015年,要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是中央發布的連續第12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馬曉河認為,改革仍然是關鍵詞也是今年一號文件的亮點。“我國農業正面臨高成本時代到來,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走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發展高端農業、設施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 馬曉河說。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是一號文件涉及到的另一重要方面。文件指出,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對此,馬曉河表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另一大亮點。促進農民增收,不僅是靠財政補貼,而是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旅游、服務等新興產業。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O2O營銷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從根本上刺激農村經濟活力。
此外,據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但是一號文件中仍然把建設現代農業、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放在首位。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則表示,糧食安全永遠要放在第一位,我國目前糧食產量較為可觀,但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仍舊不能放松,“糧食適度進口、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這是方針要求。
馬曉河強調,我們需要區別的一點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不是提高糧食產量,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現在已經很高了,但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還是當務之急,這樣才能破解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