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G20國集團高級官員說,“對這種貨幣政策的利用,如果是大規模進行的,將會壓低貨幣匯率,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促進經濟產出的國際標準來看,這樣的貶值是可以被接受的。”
需要明確的是,G20國集團的聲明并沒有直接支持旨在壓低匯率以獲得競爭優勢的政策,比如對貨幣市場的直接干預。相反,G20國集團官員強調,貨幣政策決定應該是根據國內經濟目標來制定的。
法國央行行長克里斯汀-諾亞(ChristianNoyer)說,“所有國家基于貨幣政策是因為國內因素制定,以達成通貨膨脹目標這樣一個事實達成了一個明確的協議。”不過他也承認,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設定上的分歧還是可能影響到匯率。
2015年以來,以新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的合理性在很多國家都得到了確認。從中國到澳大利亞,以及歐元區內都有一系列報告支持這一決定,很多關鍵經濟體的消費物價停滯甚至是下降。
除了中國的低迷表現之外,瑞士的消費物價在1月下降0.5%,丹麥也有0.3%的同比降幅——這些國家的央行都在近期放寬了貨幣政策。
對家庭而言,低通貨膨脹可能是意外的好處,但是如果物價維持在同一水平太長時間,可能因為提高債務維護成本,壓低企業進行投資的吸引力而對經濟構成傷害。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大央行都將2%左右視作一個理想的通貨膨脹率。
然而,對激進央行刺激措施的支持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政府似乎不再有資源或者是意愿來通過財政政策和經濟改革來提升各國的經濟前景,而將幾乎所有的壓力推卸給了央行。
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在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波中堆積了大量債務,使得減稅和增加開支等措施難以執行。而作為可能有這樣財政回旋空間的國家,德國的官員們卻拒絕利用這個優勢。
杰克-盧說,“在歐洲,存在有實施更多財政政策的必要性。存在有需求的缺口。”
與此同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周一的報告中警告說,很多成員國在過去多年都沒有采納對各自經濟進行全面改革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