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雯珊
“夜間低谷充電,成本直降60%;白天高峰放電,一天就能賺回一周的夜間充電費!”近期新能源車主圈流傳的“省電秘籍”,正是車網互動商業化落地的生動注腳。
當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4000萬輛、公共與私人充電樁規模合計超1800萬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增量擴張”邁入“價值深挖”的關鍵階段。車網互動作為銜接汽車與能源兩大產業的核心紐帶,不僅能推動新能源汽車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還可促進電力系統從“單向傳輸”轉向“雙向互動”,增強電網靈活性和穩定性。
在車網互動賦能下,每一輛新能源汽車都可化身為微型“移動儲能電站”,在日與夜的充放電循環中,車網互動的商業化路徑在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中愈發清晰,一幅能源生態與交通網絡深度融合的畫卷徐徐展開。
技術邏輯清晰
政策與產業共振
車網互動是指新能源汽車通過智能充放電技術,與電網進行雙向能量流動,實現有序充電和反向放電,讓車輛在用電低谷時充電、高峰時向電網供電,既降低車主用電成本,又能讓車主賺取一定收益,還能緩解電網壓力。
日前,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17個省份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聚合車網互動資源1943萬千瓦,建成雙向充放電樁3832個,電動車化身“移動充電寶”,低谷充電、高峰賣電;車主也能賺上電費差,“零成本”甚至“負成本”用車養車變成可能。
“車網互動不僅僅能實現‘汽車反向送電’,更是通過能量流與信息流的雙向互動,讓新能源汽車從交通工具轉變為‘移動儲能單元’的關鍵所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說。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具體目標:到2027年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范圍有效擴大,新增雙向充放電(V2G)設施超5000個,反向放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
除了政策加持外,車網互動的崛起也有賴于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的“量變積累”。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保有量從2015年的近60萬輛飆升至目前超4000萬輛,充電基礎設施總數已突破1800萬個。
業內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可提供約6000萬千瓦的可調負荷。這種分散式儲能資源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在電網負荷低谷時可吸納多余電能充電,在負荷高峰時則能向電網反饋電能,有效平抑電網波動。
居住區充放電成突破口
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變現”
今年9月初,廣州市南沙區的楊小姐在其私家車位安裝了一臺雙向充放電樁。“從向供電局報裝到正式開始使用就花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安裝速度非常快。以前在公共場景進行充放電不太方便,所以使用頻率很低,而在家里的使用效率則大大提高。”楊小姐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楊小姐使用雙向充放電樁不到3個月,充電費用約400元,放電收益近1300元。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動交通與儲能分會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首批列入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的9個城市已接入超41.7萬個充電樁與132座換電站,居住區智能新型充電樁已提前完成建設目標,放電率指標完成59%以上,私人充電樁低谷時段充電占比已成功提升至77.9%。在技術層面,V2G設備平均放電效率已達96.5%,成本較初期下降50%。
居住區V2G樁的布局完善與私人樁放電率的提升,共同構成行業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變現”的核心支撐。V2G技術正從早期的示范項目,逐步走向更貼近車主日常生活的規模化探索。
“車網互動應用場景從公共樁向私人樁延伸是V2G規模化推廣的關鍵突破口,公共樁場景下的放電,更多依賴于運營方對車輛的集中調度,本質上仍是‘B端主導’的模式,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商業閉環;而居住區私人樁放電,是‘C端主動參與’的模式。這種模式的轉變,意味著車網互動從‘政策驅動試點’轉向‘市場驅動規模化’,真正具備了商業化復制的可能。”萬聯證券高端裝備行業首席分析師蔡梓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多地積極推動車網互動向居民區普及。在山東淄博,針對居民V2G樁價格較高的情況,國網淄博供電公司積極與山東魯軟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強合作,研制居民新型交流V2G充電樁,以期降低居民購置V2G充電樁的成本。同時,該公司計劃新建7座公共V2G示范站,積極引導居民V2G樁加入虛擬電廠。
重慶是全國首批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城市之一,截至10月底,全市已建成209個雙向充放電站點,配備515個V2G充電樁,額定放電功率達1.22萬千瓦,累計放電40.52萬千瓦時。目前,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建設的77個V2G充電樁累計放電超20萬千瓦時,相當于10萬戶居民連續用電1小時。
日前,全國最大V2G微網上線儀式在廣州的廣汽埃安園區舉行。此次落地的V2G微網項目,不僅是國內規模最大的V2G示范項目,更是首個實現10kV中壓并網的集中式V2G系統集成項目。據悉,廣州目前已打通電網用戶報裝、接電、結算全流程,居民可以實現V2G安裝無障礙。
“V2G技術的逐步成熟將重塑電動汽車產業的價值格局。隨著未來產業規模化發展,具備V2G功能的電動汽車有望通過參與電網充放電獲取價差收益,為車主帶來數萬元級別的經濟回報。”廣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技術部創新業務總監梁唐杰向《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三網融合破局
掃清商業化障礙
產業規模的擴張與商業化加速的背后,是技術迭代與成本下降。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倒逼企業加大對車網互動技術的研發投入,目前國內主流新能源汽車企業已推出多款支持雙向充電的車型,充電設備企業也實現了雙向充電樁的量產。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認為,技術應用的成熟與商業模式的創新,讓車網互動從試點走向規模化應用具備了經濟可行性。此前部分試點中“峰谷電價差收益”的模式已證明,用戶通過參與車網互動可獲得額外的電費收益,而電網則降低調峰成本、實現資源優化,形成多方共贏的商業閉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當下仍面臨著不少瓶頸,如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標準尚未完全統一、跨行業協同機制仍需健全等。面對用戶習慣、電池壽命、收益結算等方面挑戰,市場仍然需要較長時間適應。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出,以“充電網、微電網、虛擬電廠交易網”三網融合破局,通過虛擬電廠云管端協同,構建負荷預測、現貨價格預測等核心能力,充分發揮車網互動經濟價值。
充電網、微電網和虛擬電廠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各有定位,存在協同關系。充電網側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微電網是局部自治的電力系統,虛擬電廠則通過聚合分布式資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三者共同推動能源轉型。
談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電力交易部經理韓亞寧認為,一是微電網未來將成為整合分布式能源與電動汽車的基礎單元;二是隨著新能源車型保有量增加,充電網將被重塑;三是在新能源發電占比提升、系統靈活性資源不足的背景下,負荷側聚合的虛擬電廠將成為提升電網靈活性的關鍵環節。
當前,車網互動商業化路徑愈發清晰,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居民區充放電生態的不斷完善以及三網融合的深度推進,行業必將突破瓶頸,邁入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新階段。未來,車網互動不僅是銜接汽車產業與能源產業的橋梁,更有望成為能源與交通領域深度融合的關鍵支撐,為構建綠色、高效的能源體系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