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險業服務全鏈條科技創新
近年來,我國科技保險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產品體系日益豐富,風險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支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科技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萬億元,首臺(套)、首批次保險支持創新應用項目達3600個。
強化政策支持
跑馬拉松、打拳擊、做搬運工……人形機器人的開發和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寬。然而,與這些場景密切相關的風險保障需求仍有待填補。日前,中國太保旗下太保產險推出專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應用設計的保險專屬產品——“機智保”。從條款來看,這款創新保險產品打通了技術創新與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讓產業鏈上相關方都能更放心地投身人形機器人發展。
去年以來,中試費用損失保險、中試平臺科技研發轉化綜合保險等產品形態在多個省份落地,覆蓋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例如,今年6月份,全國首個藥品研發中試共保體在武漢成立,填補國內藥品前端研發風險保障空白,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今年7月份,中國人保聯合中國銀行發布《“中試保融通”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未來3年將為中試全鏈條各環節提供銀行端1000億元綜合金融支持和保險端1000億元保險保障。
與此同時,各地也紛紛發布科技保險相關政策,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去年8月份,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2024年北京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費補貼項目申報的通知》,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給予保險費補貼,采取后補助方式,按相關險種保費80%的比例補貼,每家企業每年最高補貼200萬元。今年3月份,江蘇省財政廳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財政金融協同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保險風險補償試點政策,破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推廣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吸引科技創新企業積極投保,財政部門給予保費補貼支持。
今年5月份,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龔明華表示,科技保險作為科技創新支持體系的組成部分,重要性愈發凸顯。保險、再保險是社會風險分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通過發揮風險保障和融資支持雙功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揮再保險功能
再保險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可為重大科技項目提供支持。再保險共同體機制能夠匯聚行業合力、實現國際市場互動,構建起行業性合作及分擔風險的重要渠道,引進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專業技術并將風險向全球進行轉移,為大型風險提供承保能力,支持重大技術攻關和重大項目建設。
中國再保黨委書記莊乾志表示,近年來,在金融監管總局的指導支持下,中國再保先后推動組建多個行業共同體,持續增強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風險保障能力和專業服務水平。
再保險可為科技創新提供風險保障。再保險通過為保險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承保能力和保險保障,幫助化解、分散和轉移企業的科技創新風險。同時,再保險公司依托專業優勢,加強與直保公司合作,圍繞差異化風險保障需求、不同產業創新痛點開發科技保險產品,完善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產品體系,降低企業因創新風險帶來的損失。
再保險還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風險減量管理。再保險公司具有行業數據聚合優勢、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和行業服務平臺優勢,除了能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風險保障外,還能借助這些優勢通過風險量化和科技應用,為企業和行業提供風險減量服務,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例如,中再產險始終保持對國家戰略性重大航空項目100%覆蓋,連續15年作為獨家再保人為國產大飛機研制、試飛提供長期穩定的再保險保障支持;大力支持重大航天項目,年均承保衛星約50顆、發射任務10余次。此外,中再產險首創國產汽車芯片系列專屬再保險產品并實現多地落地,為國產汽車芯片發展保駕護航;開發行業首創的無人駕駛航空器保險定價模型,推動無人駕駛航空器第三者責任險首單落地并在多地推廣,支持低空經濟發展。
創新產品平臺
近年來,我國科技保險業務取得豐碩發展成果,已逐步進入從有到優的發展新階段。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科技保險在政策體系和行業實踐等方面還存在新的挑戰。
一方面,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在科技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不同階段,風險總量和風險特征不斷發生變化。許多風險無法滿足傳統保險產品設計的可保條件和要求,導致科技保險市場相對偏小,風險保障能力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的客觀需求。
另一方面,產品創新仍顯滯后。保障范圍大多集中于財產損失、責任保障或費用補償等傳統領域。大多針對科技企業提供普適性保障,未能精準匹配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同時,風險定價支持不足??萍急kU仍處于發展初期,承?;就A粼谝蕾嚀p失經驗開展風險評估的階段,缺少成熟的定價模型、方法和工具。歷史數據相對缺失也導致保險公司難以了解保險標的的詳細情況,進而制約風險量化評估。
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表示,伴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之配套的保險服務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從技術角度看,新質生產力大多涉及跨技術領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呈現更加復雜、多元的特征,對于保險行業的風險評估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經濟角度看,重大科技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往往面臨極端、巨額的損失風險,對于風險分散轉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數據資產安全性、知識產權保護等配套保險產品創新供給,以及高精尖人才保險保障服務等均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在完善科技保險頂層設計方面,應探索優化科技風險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共保體、共同體提升承保能力,解決中高風險和大項目風險保障不足的痛點難點;在創新保險產品服務供給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保險創新力度,為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風險保障;在搭建行業信息共享平臺方面,匯聚政府部門、科技企業和保險公司的各類信息資源,搭建跨行業、多層次、廣覆蓋的科技保險信息平臺。(記者 于 泳 彭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