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見習記者 董楠)崇山峻嶺之阿,綠水青山之間,一個神秘而美麗的“森林王國”——鎮安木王國家森林公園坐落于此。舉目四望,群山層巒疊嶂,百草豐茂,郁郁蔥蔥的林木煥發無限的生機;深入林間,蟬躁鳥鳴,各種飛禽走獸競相自由飛奔,享受大自然的饋贈。而在其地表深層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振興當地經濟發展的巨大能源寶庫。木王森林公園地處漢江一級支流—旬河上游,西接寧陜,南鄰安康,地跨木王、楊泗、余師、月河、永樂等鄉鎮。經過幾十年的改造與發展,木王已成為鎮安縣對外發展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近些年木王林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砍伐的片區,如今已經變成了綠樹成蔭、林網縱橫的幸福家園。”木王林場的老書記董興舉感嘆道。1963年至今,木王林場經歷了從犧牲生態環境支持國防建設,到植樹護林發展生態旅游,從木材采伐經營向資源管護的巨大轉型,當年的木王林場已成功蛻變為有著“植物世界、動物王國”之稱的木王國家森林公園。
伐木支持國家建設
董興舉介紹,“1990年我來到木王林場擔任書記,在林場工作的這十年中,林廠主要以木材采伐、加工經營為主,撫育間伐累計出材4.35萬立方米,實現利潤501萬元,當時的林場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支持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董興舉說,木王林場始建于1963年,經鎮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在原楊泗公社雙河三隊,成立由五人組成的林警隊,負責林區管護工作,1969年改編為楊泗林場,1970年因襄渝線鐵路建設需要,鐵道兵5760、5761部隊分別在楊泗和栗扎開辦兩個主伐林場。董興舉告訴我們:“在1970—1973這三年間,每天至少有3000人上山伐木,直徑20公分以上的松樹全部連片砍伐,三年后鐵路修起,這才移交到鎮安縣政府管理,成立了木王林場。”當時林場下設三個供區,共88人,主要負責清理部隊砍伐的剩木的,變賣后作為88人的工資開支,同時對連片伐木的片區進行育苗。截至1986年底,林場的清理工作基本結束,這樣一邊育苗造林,一邊根據生長量和科學的生長密度修好采劣,同時按照上級部門批準的方量要求進行采伐,做到當年伐當年補,采一棵補五棵,幾年下來,林場的林木總量不僅達標了,質量也有了保證。
植樹造林找出路
“粗放式砍伐經營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也與國家政策相違背,1999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林場嚴格按照國家和陜西省實施方案要求,對轄區實行了全面禁伐管護,實現了由木材采伐經營向資源管護的轉型,”木王林場工會主席盧甫學告訴我們,以前林場是靠山吃山,隨著國家政策轉變,禁伐后面臨很多困境,無所適從,沒有出路。就在林場發展陷入窘境時,林場領導帶領職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經歷了八年的艱難摸索,木王林場的老職工和周圍的農民,不僅依托政府扶持和生態旅游找到了出路,而且有人在山腳下開始嘗試經營農家樂。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原來受惠于林場的職工和周圍農民,現在依然受惠于林場。轄區森林資源也實現了連續30年“無嚴重毀壞林木資源、無亂占亂用林地、無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無亂采濫挖珍稀植物、無森林火災發生”的“五無”管理目標。“截至1999年禁伐時,我們的護林供給區已經由三個發展到楊泗、茨溝、栗扎、鎮坪、午峪五個,人員也增加到120多人,主要任務已經從伐木轉變為管理林區的防火、育苗造林和亂砍亂伐現象。”盧普學說,自從林場轉型以后,積極發動職工在密度較大的地區植樹造林,從2001年開始連續5年里,先后組織70多名職工到永樂鎮、結子鎮、東坪鄉植樹造林,為保證收益,主要種植藥材林,累計開荒植樹面積達三萬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