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彧華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即所謂“瓜熟蒂落”。但有的胎兒尚未足月就提前分娩,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早產。
在正常情況下,胎兒應在280天左右(即38周—42周)降生,稱為足月產。在妊娠29周—37周之間發生的分娩為早產。由于過早分娩,孩子的各種器官發育不成熟,體外生活能力較弱,調節體溫、抵抗感染的能力很差,早產兒的死亡幾率要比足月兒高幾十倍,存活兒很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或神經系統后遺癥。
5因素關乎早產
1、年齡。未滿20歲或大于35歲的孕婦早產率明顯增高,尤其是小于20歲者,早產發生率明顯高于20歲—34歲者。
2、流產史。有過反復流產、人工流產、引產史的女性,或流產后不足1年又再次懷孕的,早產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流產對宮頸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宮頸機能不全,使早產率增高。
3、胎位。臀位早產的發生率為20.4%,是其它胎位早產率的7倍。
4、疾病。妊娠合并急性傳染病和某些內、外科疾病,如風疹、流感、急性病毒肝炎、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妊高征、心臟病等,容易導致早產。孕婦內分泌失調、孕酮或雌激素不足、嚴重甲亢、糖尿病等,均可引起早產。嚴重貧血的孕婦,由于組織缺氧,子宮、胎盤供氧不足,也可發生早產。孕婦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不足以及維生素E、葉酸缺乏,也是導致早產的原因之一。
5、生活環境。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時間過長、過累,可使早產率明顯升高。情緒經常波動或精神過度緊張,可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和血管收縮,易致早產。妊娠后期頻繁的性生活,易引起胎膜早破,是導致早產的常見原因。孕婦吸煙和過度飲酒,也與早產密切相關。
此外,雙胎或多胎妊娠,由于子宮過度伸展,最易導致提前分娩,早產率是一般妊娠的10倍—15倍。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可引起子宮內外出血,提前終止妊娠造成早產,并可危及孕婦的生命。
如何預防早產
早產是可以預防的,關鍵是要及早診斷,及時治療。當出現以下3種情況之一時,必須去醫院檢查:
1、下腹部變硬。在妊娠晚期,隨著子宮的脹大,可出現不規則的子宮收縮,幾乎不伴有疼痛。其特點是常在夜間頻繁出現,翌日早晨即消失,稱之為生理性宮縮,不會引起早產。如果下腹部反復變軟變硬,且肌肉也有變硬、發脹的感覺,至少每10分鐘有1次宮縮持續30秒以上,伴宮頸管縮短,即為先兆早產,應盡早到醫院檢查。
2、陰道出血。少量出血是臨產的先兆之一,但有時宮頸炎癥、前置胎盤及胎盤早剝時,均會出現陰道出血。這時如出血量較多,應立即去醫院檢查。
3、破水。溫水樣的液體流出,就是早期破水,但一般情況下是破水后陣痛馬上開始。此時可把臀部墊高,最好平臥,馬上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