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1月18日電 題:從漂泊到歸來 葉嘉瑩細訴故鄉情
記者 張道正
“1948年,我隨著我先生工作的調動去了臺灣,后來遭遇了種種不幸,無家可歸,那是我漂泊的開始。”91歲高齡的葉嘉瑩站在講臺上,淡然回首往事。這次,臺下聽眾,有南開大學的新生,也有白發的南開校友。
南開大學商學院校友會18日成立,主辦方卻高規格地請來了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家葉嘉瑩,以滿足許多新老校友的夙愿,也讓“商學院沾點文化”。
葉嘉瑩,1924年生于北京,號迦陵,旗人蒙古族,出身葉赫那拉氏。知名漢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古典詩詞。她1941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先生;1952年起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執教;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一生坎坷,長年寄居海外,葉嘉瑩只能在古典詩詞中尋找依托。“我一直教中國古典詩詞,每每講到杜甫的《秋興八首》的那一句詩‘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我就滿眼都是淚水。我想我以后也要‘每依南斗望京華’了,不知道何年何月回到我自己的故鄉。”葉嘉瑩憶及漂泊生活,這樣感懷。
“那個時候非但不能回到故鄉,連和故鄉、親友的通信都是不可以的。”葉嘉瑩稱,當時在臺灣,因丈夫身陷囹圄,自己無家可歸,常夢回故鄉。“老家的四合院,母校恭王府,我的老師顧隨先生,我常夢到這些,還夢到一副對聯,上聯是‘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下聯是‘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嬌’。”
葉嘉瑩歸鄉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積了三十多年的情感。1974年,她第一次從加拿大溫哥華幾經輾轉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北京。“我隔了三十年回來,看到北京的長街燈火,看到輔仁大學的女子學校,長安街是我當年走過的路;三十年,大家都老了,現在才歸來,當時天安門和長安街都是新修的,看到祖國非常高興。”
關于那次回家,葉嘉瑩一口氣寫下一首長達2700字的長詩《祖國行》,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卅年離家幾萬里,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如今,91歲的葉嘉瑩再次向眾人吟誦起當年的詩句,依然感慨不已:“現在通訊發達,很多年輕人可能無法理解我的思鄉情。”
1978年暮春,葉嘉瑩向國內的教育部門寫信,申請回國教書。此時,她已定居溫哥華近10年,早被聘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請得到批準,回到天津,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個月。首次回國教書,葉嘉瑩身著藍色中式上衣,面對講臺下黑壓壓的學生,她儀態高雅,激情四溢,京腔婉轉。
葉嘉瑩的身影曾出現在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免費教授中華古典詩詞。1991年應南開大學之邀,成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擔任所長。直到2002年,她終于獲得了在華長期居留證。對于故鄉,葉嘉瑩終于不再是一個過客。
“我今年是91歲,教書已經70年,七十年都是站著講課。”此次在南開大學商學院校友成立大會的講壇上,數百學子面對白發先生,高呼“先生坐下講”,葉嘉瑩笑著這樣回應。
“春風往事憶南開,客子初從海上來。喜見劫馀生意在,滿園桃李正新栽。”講座即將結束之際,葉嘉瑩仍以一首詩作結,感慨與南開的緣分,也表達自己的故鄉情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