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深圳柳溪工業園發生山體滑坡,截至21日6時,災害已導致91人失聯。根據國土資源部官方微博,導致此次滑坡事故的垮塌體為人工堆土,原有山體沒有滑動。而人工堆土垮塌的地點屬于淤泥渣土受納場,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積量大、堆積坡度過陡,導致失穩垮塌,造成多棟樓房倒塌。
多名地質災害、城市生態等領域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滑坡事件”為城市渣土帶來的工程風險敲響了警鐘。
“憑常識,這個地方不具備發生這樣的山體滑坡的地質條件。”科學網博主、地質學家蘇德辰在其科學網博客中敘述,事故發生當晚,他通過“谷歌地球”軟件對比了事故發生處的歷史圖像,得出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禍”的結論。
根據從現場發回的照片和視頻,長期從事地質災害研究的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研究員孫其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此次滑坡的坡度大約為2、3度,在這樣小的坡度下,天然山體應該不會發生滑坡。”他介紹,天然山體發生泥石流坡度要達到大約16度,高陡邊坡坡度則達近30度。
據此,孫其誠推斷,發生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監管不力,建筑渣土在廢棄的采石場堆放后,沒有按照相關工程規范處理。“渣土太松散,沒有壓實,下了點雨之后,增加了渣土間的潤滑力,導致了小坡度下的滑坡。”他表示。
針對事故在工業園區內發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吝濤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工業園區內部不允許堆放城市建筑渣土。”他在剛剛完成的《廈門市工業空間布局對居民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建議報告》中寫道,缺乏慎重研究的工業產業空間布局將為城市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埋下隱患。
建筑垃圾渣土應具有消納場所,一些垃圾填埋場也具有消納渣土的功能。“由于庫容日趨緊張,填埋場往往不愿意接收渣土。”針對城市渣土的專門研究,此前還沒有開展過,事故發生后,吝濤在過去的研究經歷中回憶起有關渣土管理的普遍問題。
蘇德辰在“谷歌地球”軟件中還發現,類似這樣的潛在危險在中國還有很多。“例如,京西煤礦的煤矸石堆(煤礦的尾礦堆)就是重大的安全隱患實例。”他在其科學網博客中寫道。
據記者調查,目前,相關部門并未沒有公開我國建筑垃圾渣土總量、堆放消納處置現狀,特別在城市周邊的情況。同時,在對天然坡體地質災害能夠進行預判的基礎上,科學家尚未對人工坡體開展全面研究。
專家們指出,應重視城市垃圾渣土的工程風險。“發生在地面上的泥石流和發生在地面以下的下沉等地質災害,都是亟需重視的科學問題。”吝濤表示。(甘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