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 闞楓)19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來華移民成為新熱點,中國開始成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
19日上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藍皮書是CCG編撰的《國際人才藍皮書》系列叢書之一,從2012年開始,已經連續三年發布。
中國開始成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
這份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國際形象逐步提升,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報告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在2014年,中國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此背景下,來華追逐“中國夢”已成為國際移民潮的新趨勢。
報告稱,據聯合國估計,2013年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外籍人士為84.85萬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長率為3.9%,比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
“中國對國際移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報告援引英國匯豐集團2014年10月公布的《外派人員調查報告2014》(《Expat Explorer Report 2014》)顯示,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國家或地區”排名中,中國總體排名位列第三,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過了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
報告分析,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較低的生活成本,中國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國。
在對外籍人士的調查中,中國在經濟狀況指標(包括收入、財富和可支配收入等)上排名第一;在對當地經濟滿意度的調查中,中國名列前五。
調查發現,從薪酬收入來看,亞洲是最受外籍人士歡迎的地區,其年薪超過25萬美元的外籍人士的比例差不多是歐洲的三倍(亞洲為14%,歐洲為5%)。中國是亞洲地區最受外籍人士青睞的國家,中國的外籍人士年薪超過25萬美元的幾率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多(中國為29%,全球的平均比例為7%)。
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成效明顯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中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各類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計劃、政策的出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流或者來華效果明顯。
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44.48萬人,其中2013年有35.35萬留學人員回國,同比增長29.53%。2013年“千人計劃”達4183人,同比增加861人。2013年,公安部批準1402人獲得“綠卡”,比2012年的1202人增長16.6%,自2004年中國實施綠卡制度至2013年,獲得綠卡人數達到7356人。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引用國家外專局的數據指出,2011年中國政府啟動實施“外專千人計劃”以來,有242名外國專家享受有關政策和待遇在華工作,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浙江等發達地區;涉及工程材料、生命科學、環境、信息等專業領域。“外專千人計劃”專家在出入境、居留、醫療、保險、住房、稅收、薪酬等方面的保障政策逐步落實。
專家建議中國成立專門移民局
報告同時指出,大量外籍人士進入中國,在為繁榮經濟、促進中國城市國際化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社會穩定以及安全環境帶來了挑戰。
報告稱,中國應該正視國際移民帶來的這一挑戰,“我國雖然還不算發達國家,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越來越多的貧窮國家的移民將進入境內。”
該報告主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建議,作為最大的移民目的國之一,中國應加強移民融入服務和非常規移民的管理,成立專門的移民局,一改以往進出移民管理事務分散在多個部門的局面。
“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來華人才移民體系,開發好國際移民紅利。”王輝耀指出,目前中國主要采用外國人在中國就業、外國專家在中國工作、留學生回國和在華留學生、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申請等多種制度并立的行政管理模式,相互之間并沒有銜接,不成體系。涉及移民事務也分散在多個政府部門之間,這為中國開發移民紅利帶來不便。因此,應加快不同簽證之間的銜接,同時設立專門的移民事務管理機構。
此外,報告指出,大量外籍人士(包括大量非洲非常規移民)進入中國,也給城市管理、社會穩定以及安全環境帶來了挑戰。報告建議應借鑒國際經驗,依法、分階層管理“三非”人員。分階層對待“三非”人員,對工作時間短的“三非”人員依法遣返回國;同時加快完善外籍人才的管理,減少“運動式”地打擊“三非”的活動,加強常態性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