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加德滿都5月2日電 (記者 符永康)正在尼泊爾支援地震救災的中科院專家組領隊崔鵬院士2日指出,該國8.1級地震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冰湖潰決等災害。目前尼泊爾雨季即將到來,災區面臨著嚴峻的次生災害風險。
崔鵬院士是中國知名地質災害專家,曾參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災減災行動。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尼泊爾地震發生后,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很快作出部署,組織地震、地質、搖撼、冰雪災害等方面專家11人團隊馳援尼泊爾,是第一批抵尼的外國災害專家團隊。
中科院專家經過遙感解疑,在尼泊爾朗塘(Langtang)地區發現一個大型滑坡,強震導致震中與破裂帶附近區域多條道路嚴重損毀。
崔鵬指出,強震對山體的巖土造成損傷,大大降低山體穩定性,產生大量的震裂山體,加上地震引發崩塌和滑坡產生的松散物源,為大規模泥石流活動提供了條件。目前,尼泊爾雨季即將到來,次生災害風險不容忽視。
此次地震引發珠峰雪崩,崔鵬認為,目前亟待調查重災區山體受影響程度。他說:“如果受地震沖擊較大,很可能再次誘發雪崩,甚至有發生巖崩的風險。對此,今后登山活動應多加注意。”
中科院地球物理專家趙俊猛教授說,此次地震的大背景是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目前還很難判定長期積累的能量在何種程度上得到釋放。中科院團隊將與駐尼國際專家共同研討,分析余震可能持續的時間、級別。
對于外界傳言此次災難有可能為“雙峰”型地震的說法,趙俊猛認為不能武斷地得出結論。“尚不能完全排除再次發生震級較高余震的可能性,但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幾率不高。”他透露,地震發生前,中國剛剛在青藏高原從南至北建立地震監測網點,為精確判定震源、波形等提供了數據支持。
崔鵬表示,中尼兩國山水相連,中方科研團隊愿與尼方密切合作,共同應對災難,同時加強研究喜馬拉雅地帶的地震發生趨勢,為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