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孜6月9日電 題:四川藏區探索牧區教育:從“有書讀”到“讀好書”
作者 付敬懿
6月9日上午,在四川甘孜州規模最大的寄宿制小學理塘縣第三完全小學,來自格木鄉偏遠牧區、以前靠騎馬一個多小時上學的四年級學生澤洛真坐在多媒體教室,認真地看老師使用電子白板教學,屏幕上走動的長頸鹿圖案加深了他的理解。
作為每平方公里不足4人的四川純牧業縣的理塘縣,農牧民群眾居住高度分散,成為牧區教育的難點。在取消了帳篷小學、馬背小學后,集中辦學的寄宿制學校成為四川藏區牧區教育的特色。
在理塘縣第三完全小學,像澤洛真一樣的還有來自24個邊遠牧區鄉的1641名學生。四年級學生澤旺德西的爺爺扎金是一位退休村干部,曾到過康定、成都,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老人感慨頗多。“孩子們從牛場來到學校,變化太大了。”
“三吃(吃安全、吃飽、吃衛生)、四包(包吃、包住、包學習、包玩耍)的辦學特色得到廣泛好評。”理塘縣第三完全小學校長達瓦扎西說,在今年蟲草季節,學校沒有一名學生流失,也沒有一個因任何理由轉學和輟學。“目前理塘縣有8000多名寄宿學生,預計明年將達到1.2萬人。”
在甘孜州鄉城縣青德寄宿制小學,每天早上7時起,校車司機桑登就和兩位值班老師一道驅車往返于附近鄉鎮,將學校幼兒園部的孩子們接到學校。而到了下午放學時,他們又要將學生安全送回家。
“育人并非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而是對健康身心的全面培養,學校是無法取代家庭親情的。”鄉城縣教育局局長洛絨次稱表示,對于低齡兒童,鄉城縣交通條件較好的片區寄宿制學校都配備了一輛校車,方便學生往返于家庭和學校。而在實行寄宿制的小學部,學校專門設立了兩間“家長接待室”,配備了床位、電視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可供10名家長同時留宿。
青德寄宿制小學副校長羅秋菊稱,小學建成投入使用之初,校方就在保衛室安裝了兩臺座機,小學部每位學生每天可以享受三分鐘的“親情通話”。在每間學生寢室,還有一名老師擔任“愛心爸爸”或者“愛心媽媽”,學生有什么不方便告訴別人的心事,可以選擇跟他們交流。
“四川藏區大部分是高海拔地區,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是目標。”甘孜州得榮縣教育局局長阿朗澤仁說,得榮縣正整合教育資源,投資近2億元建設一個集幼兒園、小學、初中、技能培訓的白松集中辦學點,讓周圍鄉鎮的學生享受同樣的優質教育資源,就近入學。(完)